双新改革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浅谈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杨菲
[导读] 在新教材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方法策略浅谈。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杨菲  116600

摘要:在新教材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方法策略浅谈。
        引言:本文中“双新”是指新教材、新课程,以下简称“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普通高中“双新”的实施,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来自新的时代背景,新的育人要求,新的知识体系等重重挑战。教育部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也提出,教师以能力为重。因此,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势在必行。新课程提出了在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也就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以及“关键的能力”。这是此次课程改革中育人观的重大变化,也是新课程的主要特色。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培养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方法途径策略浅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教师既是其人生的领路人,又是其智力的启迪者,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能力素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新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程度和效果,进而影响国家人才的建设和培养。新教材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旧有理念和过时逻辑逐步瓦解,倒逼普通高中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思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做出积极迅速、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尽快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教学变。
        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等等,对以上能力的提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抛砖引玉,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一是教学理念、认知的重构与提升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些重要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进行理论学习。“走出去”很关键,到改革先进省份城市进行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去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引进更优质的理念与模式。通过网络进行教研和学习,等吃透理论,更好落实到实践中去。多搜集改革案例,阅读先进的理念期刊杂志书籍,提升个人对新课程新高考的认知,关注教育改革新闻政策,了解实时动态转变思想。“请进来”聘请专家到校进行新课标、新教材专题培训。将新教材进行整合,认知的重构是必不可少的,制定新课标学习培训方案,为教师从思想到行动上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支持学科教师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



        二是教学方法、途径、策略的丰富与提升
        推进“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取“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精讲点拨,教学相长”等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评优课、复习备考观摩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对比课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公开课等途径,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使课堂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对教师的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多种方法提升教师的实施“双新”的教学能力就尤为迫切。以赛促培,以赛引领,各级各类的比赛对教师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促进作用。不拘泥于一种模式,鼓励老师创新,一切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三是教学手段、技术的更新与提升
        构建学研共同体,助力教师共同成长。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教研组和备课组职能。集体备课、命题研讨、问题反思研讨。研究如何把新高考理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熔铸于教学活动中,重点解决在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培养等问题。
        与教育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各种APP,写字板等进行网络授课线上直播答疑等适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年轻教师对网络熟悉的能力,与全校教师交流经验,共同研讨找到最佳途径。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健康高效利用网络学习。
        四是教学反馈、评价的实效与提升。
        对于学科教师个人总结反思并解决上一周教学反映出来的,诸如授课、听评课等方面的倾向性问题,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同样在实践中反馈的问题是真实有效的,从备课组到教研组,逐级反馈,从不同层面来解决问题,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有效方法。好的评价是促进改革的最佳方式,对教师的评价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供保障。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逐年被关注,在评优评先中也有体现,以问题或课题项目做牵引,以教学实践为手段,以团队攻关为形式,以素养提升为目标,逐渐形成科研能力,校本教研为依托,形成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成长方式将是今后学科教师成长的主流趋势。
        虽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革所强调的部分目标仍未真正得到落实。在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性、差异化的发展指导,就要求学科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适应“双新”改革,我们都在路上,期待中国教育迈进一个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王海兵.刍议新课改影响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堂教学的融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4):110-111.
[3]刘旦元.把握践行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 适应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J].贵州教育,2010(09):28-30.
[4]周为良. 深度备课:指向高品质课堂建构的主题教研[J].学校管理(2017)08-014-01.
作者简介:杨菲 硕士研究生 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现任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物理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