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黄玫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

湖南外语职业学院  黄玫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没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现如今高校心理教育的创新研究,有助于分析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优势,找到提高教学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心理教育;创新研究
        引言:在“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的大背景之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全方面的变革,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新的需求与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我们应该及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搭建更快速高效的教育与咨询平台,有效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意义
        相较于传统课堂的当堂授课、一对一辅导等呆板的教学形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心理课堂要求教师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利用互联网高时效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疏导意见。
        (一)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采用课堂授课、一对一辅导、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并不能保证教学的效率,而且统一呆板的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着眼于对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排解心理危机,却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案,不能帮助学生的终身发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诸多传播媒介,例如公众号、微博、论坛等,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同时还能及时与学生产生联系和互动,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干预手段,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为了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不得不采用面对面访谈或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前者耗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经历,而后者也很难保证准确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状况,及时进行答疑解惑,采取合理的心理干预对策,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例如,利用互联网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并上传丰富的心理健康咨询资料,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料,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密切与学生联系,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排解大学生心理障碍,推动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为了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促进工作的效率的提升,把握“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给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一)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现如今,互联网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是学生对外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围绕着高校学生心理的特点,开设不同的专题模块,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例如,引导学生使用匿名方式咨询心理问题,减少一对一心理咨询带来的压力;建立“树洞”模块,为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提供网络宣泄口;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家园,推送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帮助学生自学心理调节的方式等。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登录咨询平台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做出困境。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先通过咨询平台建立一定的信任,进而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心理老师给出专业化的意见。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的搭建不能只依托于网页客户端,智能手机的普及早已改变了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方式,高校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将平台搭建与手机app开发或者公众号建立紧密结合,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全方面的覆盖。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增强教师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技能,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管理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互联网+”思维,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高校心理教师要加强理论修养,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提高互联网教学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利用互联网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在线咨询,视频资料学习等形式,排解学生心理困惑。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找准方向,有针对性的加强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升。
        高校心理教师要谋势而动、因时而变,努力打造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录制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模块化上传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应该优化现实课堂教学方式,避免经常性出现传统的大班教学,适度开展翻转教学,把“课堂”教给学生,鼓励学生查阅现有资料,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案例,打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发布网络调查问卷,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成因,对于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群组进行指导,用自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
        结语
        高等院校学生时我国未来社会人才的主力军,但当前部分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助于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时代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推动学生正视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心理问题,锤炼出过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蔡瑞雪.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57-59.
[2]付小平,张蕾.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88-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