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袁明芬
[导读] 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不仅可以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以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义市习水县同民镇中心小学  袁明芬  564619

摘要: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不仅可以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以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面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对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设计数学问题,并提出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环节提供参考,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通过研究加深自己对问题设计的认识,主动探索改进教学实践的方法与策略,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服务。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
        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以跟游戏相结合,小学生像学前儿童一样向往游戏和运动的活动,他们能持续游戏很久但不能持久的集中注意力,数学问题或问题的解决是通过灵活的游戏活动来实现。比如,在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数学扑克游戏的问题,在20张牌中,每两张的数能组成10,藏任一张牌,猜这张牌上的数字。小学生会在游戏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巩固了数学知识。
        (二)开放性
        问题解决的策略应该是开放性的,解决问题时学生在己知条件下探索多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也可以设计一些答案是开放的问题,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同时从家去学校,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后两人同时到学校,甲乙两家离多远?”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解题时学生须思考甲乙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思路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启发性
        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何使问题的表述具有启发性,应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兔宝宝4只,兔妈妈2只,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学生可能会提出求和、求差等问题,并逐一解答。此时再延伸问题:“如果又加入几只兔宝宝,兔宝宝比兔妈妈多3只,问兔宝宝和兔妈妈一共多少只?”这样的问题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对于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一)提升数学问题设计理论水平
        数学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问题设计的基本前提,只有教师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设计出利于有效的数学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数学发展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培训,或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来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理论水平。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参加公开课活动,总结反思其他教师的优缺点,以改进自己的问题设计。另外,当教师有了理论的支撑,还要多做一些高质量的数学题(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等),提高问题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有亲自经历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把握问题设计的关键,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出利于他们思维发展的问题。



        (二)关注小学数学教材和学情
        数学新课标规定了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教材通常是专家在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的前提下,通过教材将这些知识点形成文本材料进行的展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的有力材料。教材中的很多符号、图片、图标文字和问题的表达等等,都是教师进行问题设计基本素材,只有深入了解编者的用意,体会蕴含深刻的数学思想和教育内涵,才能把握好问题设计的方向。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必要工作,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参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整合教材、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己有的认知基础、知识和经验为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基础,了解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甚至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样教师才能在设计问题时将新的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三)强调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设计中应把生活实践当做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数学学习是快乐的。
        数学问题的情境类型是多种多样,既可以出自生活实际,也可以出自数学自身的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改编,增强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情境,如学生熟悉的家庭环境、操场、超市、校园等等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情境。创设适合学情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以便从中得到设计问题情境的灵感,寻找最适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得到最佳解决。
        (四)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总结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螺旋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探索和总结,然后教师加以指引与总结,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的魅力。
        在新课程当中,要让课堂的“教”变成师生之间的探讨,让“学”进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形式,比如说非得上课的时候,学生必须是正襟危坐,非得高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一起研究,学生和学生研究,学生和老师研究,几个小组一起研究等等,研究的过程越深入越好,这样不仅学生能够感受到这学习中的乐趣,也能感受到知识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碰撞,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索、抽象、概括,以达到一堂课的目的。
        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该如何设计,其核心就是数学问题的设计。本文立足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理念,提出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原则和建议,以求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彬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71.
[2]崔钰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224-225.
[3]齐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问题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4):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