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冉小平
[导读] 3~6岁是人生的启蒙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发育与心智发展刚刚起步,幼儿学习、生活的内涵与外延是高度叠加的。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冉小平  430079

摘要:3~6岁是人生的启蒙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发育与心智发展刚刚起步,幼儿学习、生活的内涵与外延是高度叠加的,因此,相较于其他学段,幼儿园更加应该践行“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活化课程建设,满足幼儿自然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本真需求。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实践探究
        引言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要将科学探究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和社会实践中去,让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利,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究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获得知识与经验。例如,幼儿园可以推广“种植角”“养殖区”,让幼儿有更多的实践研究机会;可以开发科学园本教材,指导园所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开展“科技节”活动,丰富科学教学内容。这些举措能够促使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创设生活化课堂,以实现幼儿教育更加生活化,因此教师在设计幼儿教学活动时,需要合理融入生活化理念,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结合幼儿的个人经验和日常生活,充分开发生活元素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合理应用生活化课程,能够让幼儿教育得到更高的发展,更加充分地凸显出幼儿教育所具有的人文价值。与此同时,合理开发生活化课程,对于幼儿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幼儿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的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将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幼儿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促使幼儿的成长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存在偏差,则无法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幼儿形成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开展生活化课程能够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基地,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科学培养幼儿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让幼儿能充分感受真实生活,促使幼儿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科学开展生活化课程,能够让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情感,用生活体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二、开发利用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具体策略
        (一)“家长助教”活动
        通过“科技节”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将自己在家中与孩子发现的科学小奥秘带到班级里,与他人分享。借此机会,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家长助教活动,将家长请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课,和幼儿一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某位学生的母亲在助教活动中带来了科学探究活动——“会唱歌的瓶子”。通过实验演示,幼儿知道了当瓶子里的水处于不同水位,敲击瓶子时,音色、声响会不同。


又如,另一位学生的母亲在科学教育活动“会吸水的纸”中担任执教老师,首先带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纸的不同特性,其次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纸吸水的特性,最后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幼儿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发现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质也不同。家长助教活动让家长、教师、幼儿均获得了成长。
        (二)还原幼儿真实经验,动态优化生活化课程策略
        无论是幼儿个体的生活,还是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生活,原本就是幼儿自我的生活。然而,在功利思想和错误认知的影响下,成人的力量干扰甚至扭曲了幼儿的生活。只有经历属于自我的、质态本真的生活,才能形成自然的、真实的、稳固的生活经验。生活化课程策略优化的根本原则在于,把握幼儿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形象与动作性思维相对较强、好奇心与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具体的、属于自我的生活化课程。幼儿园通过生活化课程的策略优化,创设链接生活、亲近幼儿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表达表现、动手动脑的机会,将知识与认知、技能与动作、情感与思维还原为幼儿的真实经验,全面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奠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可以组织大班、中班的幼儿与小班的幼儿结对,共同参观幼儿园的设施布局,了解幼儿园现有的活动课程,并经课任教师与班上幼儿共同商讨,将这一结对互助的活动命名为“以大带小、欢乐图鉴”课程。此项活动课程源于大班、中班哥哥姐姐的一颗颗乐于助人的心灵:“小班弟弟妹妹们入园了,可是经常在哭闹,不愿意爸爸妈妈离开,还想一起回家,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呢?”经过商讨,大家得出了“我们去和小班弟弟妹妹一起唱歌、讲故事、做游戏,并带领他们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活动方式:“给妹妹贴上标记,我是你的小哥哥”“我带着4名小班弟弟妹妹,一起参观了小池塘、种植园,还一起坐了小火车”“遇到哭哭啼啼的弟弟妹妹,我先给了他们一个拥抱”……中、大班幼儿为开展好“以大带小、欢乐图鉴”活动课程,动起了大脑筋,想尽了一切办法:小班班级多,弟弟妹妹也多,那就分成小组,分头行动;想带领小班弟弟妹妹认识教室、报告厅、种植园、玩沙池等场所的,那就提前画好路线图;不认识小班的弟弟妹妹,那就制作不同的专属标记;与小班弟弟妹妹第一次见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小礼物……幼儿的想法和做法比教师考虑的内容更全面,参与的积极性也出乎教师的意料。之所以“以大带小、欢乐图鉴”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是因为课程还原了大班、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给三个年龄段幼儿提供了发展自我、照顾他人的机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应当始终秉持“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育人理念,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制定生活化课程的预设目标;面向幼儿的生活世界,灵活设计生活化课程的具体内容;还原幼儿的真实经验,动态优化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策略。建设和实施高质量的生活化课程,能够畅通幼儿生活与课程教育的联系,促进幼儿自主地融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快乐地享受真实生活与想象生活,帮助幼儿按照自我的方式与节奏过上完整的生活、获得适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凌丽程.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与研究[J].小学时代,2020,(12).
2.杨培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周刊,2018(25):184-185
3.黄璐.浅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