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万秀先
[导读] 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北京林业大学  万秀先 北京 100083

摘要: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体育认知;健康理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1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指导思想
        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过于注重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其运动的整个过程,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枯燥,也没有凸显出科学性、系统性,久而久之,体育运动锻炼的目标不断弱化,也没有充分凸显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考核模、式考核机制的单一枯燥会极大程度的削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高校学生非常抵触每一学年开展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测试的形式、项目内容极其固定,部分学生针对某一运动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一项目上的成绩非常突出,但面对体育测试却无能为力。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毕业,获得奖学金,不得不开展与体制测试相关的锻炼活动,一旦活动结束也就不会再参与到锻炼过程中,换而言之,学生的实践锻炼仅仅是为了应付测试,一旦测试结束和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1.2 安全管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有效规避运动风险。目前我国并没有根据教学需求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切实保障从业工作者的教育安全,久而久之,大多数教师为了切实保障自身安全及学生安全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也不能开放的开展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拓展其生存技能方面或多或少有所保留。
        1.3 教学模式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在开展时规定了大量的动作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需求,采用的考核模式、考核手段过于滞后,没有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创新思维及模式方法,仅仅是将身体素质达标及技能达标作为核心要点,没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良好的锻炼习惯等等,久而久之,体育运动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无法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整体教学工作过于表面化,学生无法了解最为先进的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
        1.4 体育课程重视程度
        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过于注重期末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重点均体现在应试科目上,没有意识到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参与到户外运动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即便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也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或是完成体质测试,缺乏对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的理解。因此体育课程空有其名,根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教学效果不佳。
        1.5 体育运动场地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教学时并没有配置完备的设备设施,对体育场馆的利用也没有实现最优化,无法切实满足学生运动健身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大多数高校针对体育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其会将大量的专项资金运用于专业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体育课程的设置通常为一周一课,这样的教学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身体机能会处于疲惫状态,此时开展体育锻炼会极大程度的降低锻炼的效果。与此同时,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并没有专业的教学指导,学生的运动水平及整体效果大幅度下降。
        2 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2.1实现体育教育与体育认知和健康理念的渗透融合,切实提高健康认知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当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和宗旨,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其健康认知能力,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健康理念渗透融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将体育健康相关知识原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分配一定的学分,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
        2.2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在体育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基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奋斗意识、拼搏意识,为后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渗透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受到了广大学生及教师的认可和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久而久之,不良思想侵袭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不愿意对外交际,为人处事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面对问题和困境常常选择逃避,抗挫折能力较差,与此同时,还会存在抑郁、自闭、亚健康等等不良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4 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教材的选择必须充分立足于现代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发展趋势,基于健康、娱乐、实用的原则和宗旨梳理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技巧之外,教师还应当有针对性的增加趣味体育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有效切入点,发挥其特长优势,通过这样的方式凸显出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以此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5 革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兴趣
        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问题科学合理的革新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其自主性,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训练能够强身健体,掌握多元化的运动技术技巧,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满足,树立自信心。
        2.6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认知、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团队能力、协作精神等等多个方面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当实现体育教育与体育认知和健康理念的渗透融合,切实提高健康认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革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宗俊, 何欢营. 体育认知与健康理念在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 科技视界, 2019, 000(007):137-138.
[2] 刘振明, 高国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 2019, 041(003):66-69.
[3] 庞文驹. 广西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40(002):129-132.
[4] 王健.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 000(008):221.
[5] 王昱翔. 甘肃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作者简介:
万秀先,女,1975年6月,汉族,四川,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在职于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体育教学乒乓球或身体素质训练方向,邮编: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