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刘守君
[导读] 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阐述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进行了有效探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刘守君  北京  100192

摘要: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阐述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进行了有效探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影响
        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1 全面健身性
        全面健身性应当是现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任务,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并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健康体育、体育健康的口号,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增强体质健康的目标任务。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将新课程标准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主要模块,进一步凸显出体育课程的健身性。
        1.2 基础教育性
        基础体育教学改革的标准在于通过实现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不断提高自身的是社会适应能力,以此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体育教学改革充分立足于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任务,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其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知识技能能够快速的传递给学生,但这样的传递是单向的,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文化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通过基础体育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系统化发展,加强其情情感体验。课程内容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评价都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起自主意识,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激发起学习潜能,以此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
        1.4 科学人文性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质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要利用多元化的实践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随着基础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其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有针对性地将体育教学与健康育人目标任务整合起来,基于教学特征全面贯彻落实德育教化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必须发挥自身作用价值,凸显出科学人文性,在院校中营造出良好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氛围,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和困境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积极乐观,同时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理念。
        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探究
        2.1 切实推动体育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的改革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础体育教学课程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竞技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教学目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最初的单纯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其体育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质,在传递基本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其后期的终身体育发展夯实基础。
        2.2 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过于重视竞技运动,整体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多元化,大多数项目活动的开展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久而久之,由于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技术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学习毫无意义,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厌倦心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使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凸显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特征。
        2.3 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空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强国发展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挑战,在整体的角度上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深入观察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学生现阶段的发展不断拓展延伸到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希望以此将体育意识贯穿到其整个人生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优化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转变自身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以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扎实的运动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其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一定健身价值及体育性质的优秀教材,例如羽毛球、游泳、武术、体育舞蹈等等。
        2.4 不断革新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及方法
        2.4.1 基于学生个性特征探究体育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优化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凸显出体育教学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其应当与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协同开展。具体而言,对于参与到基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教师、学生、教材等等相关的要素,应当基于现状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协调多部门人员不断向学生传递多元化的锻炼模式、锻炼方法,提高其自我锻炼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在网络平台中搜集与预习内容相关的资源,而不是直接将所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我指导及自我锻炼。
        2.4.2 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革新优化应当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立足于教学需求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不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单向传输过程中,而是要基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交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参与参与到课程改革活动中,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优势,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
        2.4.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过于重视最终的结果,而基础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传统的体育成绩过于片面化、局限化,无法客观公正地体现出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从体育角度分析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全面体现出过程性评价。与此同时,传统考核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忽略了学生正确价值理念、学习态度的考核,即便是不同阶段、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的仍然是统一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分析学生体育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切实推动体育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的改革,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空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不断革新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及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鑫, 李健星.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5).
[2] 王荣, 徐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体育课程的对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 009(025):103,105.
[3] 王磊. 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 9(01):140+142.
[4] 刘昕.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之逻辑演变[C]//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9.
[5] 刘平.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 000(014):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