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班化”优势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王小娟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第一小学  王小娟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分析小班化体育教学优势入手,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小组竞赛、创设情境、激励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小班化;小学体育;教学效率
        小班化教学是每班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下面笔者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教学效率提升策略两方面内容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优势
        (一)灵活选择教学场地
        传统的大班额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遇到雨天或炎热天气,学生只能呆在教室里上理论课,如碰到雨季,一个月上不了几天体育实践课,影响了教学进度,从而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后果。如果采取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学场地可以灵活选择,可以利用教室、楼梯、过道、树荫下、体育馆等场地进行训练,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体育实践课都能照常进行。例如按照教学计划,本课原本安排了广播操教学的内容,因为天公不作美,下雨了,我们就可以把体育课搬进教室,组织学生将教室里的课桌椅往教室的后面移,教室前面便留出很大的一块场地,利用这块场地,学生便能好好地进行练习。若是大班教学,这样大幅度的肢体练习在教室里根本不可能实施,但小班化教学却能很好地利用教室这个空间开展体育课。在教室里学习广播操,多媒体是个很好的教学媒介,教师通过播放广播操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练习,同时也可以录制学生练习的视频进行播放,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学生跟着视频学习,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因此室内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室外教学。
        (二)提高课堂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在整节课中学生的实际练习时间和整节课的时间比例,它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与健康课以实践课为主,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都是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得以掌握、得以提升。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次数都会增加,从而提高课堂练习密度。例如,进行跳远教学,大班(按45人计算)教学,一节课每位学生练习次数最多10次,改成小班(按30人计算)教学,每个学生的练习次数就能达到15次,练习密度明显增加。
        (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关注的视野在25名学生左右,超出这个范围,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就越多。大班额的室外体育,班级分散在场地四周,教师只能关注到离教师比较近的学生。在视野范围内的学生一般都会进行认真的听讲、练习。视野以外的学生,上课容易分心、会出现大声讲话、做小动作,甚至会扰乱课堂纪律,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其进行指导,当发现学生错误动作时,教师会及时纠正,有进步时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
        (四)增进教师学生互动
        在小班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人人均等。由于授课人数的减少,教师和每位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单独辅导的时间相应增多,从而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随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之间的情谊更加亲密,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老师的课,学习会更加努力。
        二、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目标。在小班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位学生。备课时制定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上课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在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方面,同样采取分层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量,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保质完成。
        【案例1】 在水平三投篮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 A、B、C 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水平的学生。A类是手臂力量大、篮球球性好、打板位置准、投篮命中率高的学生;B类是手臂力量、球性、投篮命中率都是中等的学生,每次投篮都能打到篮板,但打板位置很难固定的学生;C类是力量小、球性差、投篮命中极低,偶尔能打到篮板的学生。A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投中几个,B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篮球投到固定篮板位置的个数;C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篮球打到篮板的个数。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三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挑战性,每位学生只要经过努力都能实现目标。当学生实现自己本层次的目标后,学生会自发地挑战下一个目标,学习兴趣只增不减。
        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每个层次的学生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现象,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每位学生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发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授课对象减少,学校的场地实施、器材数量满足教学的需要,增加了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了解了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2】  1分钟投篮是江山市五年级体育质量监测的项目,监测文件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用双手胸前投篮或单手肩上投篮的方式进行投篮。但五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手臂力量差的现象,因此教师一般都选择双手胸前投篮方式进行教学。小A是个腼腆的女生,虽然身体素质一般,但上课非常认真。两节课下来,她已经基本掌握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从第三节课开始便让她学习擦板球的打板练习,当我巡回指导到她的小组时,小A沮丧地说:“老师,我明明瞄准那个点,但球出手后就是到不了那个点,怎么办?”于是我让她投给我看,发现她出手时两只手臂用力很不均匀,球时而偏左时而偏右,很不稳定,即使我在边上指导还是如此。看着她想上进却又无能为力的表情,我果断地说:“不要灰心,你是因为左右手臂力量不均匀导致投篮不准,我们可以换个投篮方式,接下来跟王老师一起学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技术,这个你肯定行,要相信自己,老师看好你哦!”半节课过后,小A很开心的跑到我身边说:王老师,我用你刚才教我的方法投进了1个球。我当场表扬了她,并给了她大大的拥抱。那一节课整理队伍时,我又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接下去的体育课她都很认真在练习,投中的球也越来越多。在市篮球监测中,她以5个的好成绩获得了优秀。因材施教的效果得到明显的体现。
        (三)小组竞赛
        小组竞赛法是体育教学的常用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运动量,达到理想的运动负荷。传统的大班额教学,因为人数较多,场地的限制,小组竞赛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部分学生常常成为观众。但小班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满意的训练效果。
        【案例3】  在水平三篮球运球、传球组合动作教学时,如果单一进行两人运球传球练习,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而篮球比赛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若把单一的运传组合练习改成端线篮球赛,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战术意识和对抗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比赛前,我们把学生平均分成两队,每队选1人站在对方场地端线禁区内作为接球员,其他队员分散在场地内。比赛从中圈跳球开始,双方进行攻防对抗,把球传给对方场地端线禁区内的同伴即得1分,对方在端线外发球,比赛继续。在规定的时间看哪队得分多,哪队获胜。整个比赛,教师全程担任裁判,在这过程中教师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小班化教学效率。
        (四)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让学生入景动情,引起学生的主体体验。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相关的故事情节、设置有趣的场地器材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情景氛围 ,并采用语言描述、提问、音乐、场地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案例4】 在水平二行进间运球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拆地雷的游戏情境。游戏在一个篮球场进行,地上随意放40个平面标识盘(其中一面贴上地雷),男女生分组,男生是拆雷专家,女生埋雷专家。游戏开始,全部学生边运球边翻标志盘,在规定的时间内,地雷朝上多的代表男生胜,反之女生胜。要求游戏全程必须运球,抱球走或抱球拆地雷、埋地雷,都算犯规,自罚帮对方拆雷或埋雷一次。为了渲染气氛,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播放飞机的轰炸声、战场上的呐喊声。在教师的渲染下,练习气氛迅速进入高潮,比赛变得更加激烈,学生变得更加兴奋,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五)激励评价
        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语言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你的动作很标准!”“你的动作好优美!”“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啦!”“有进步,老师为你鼓掌!”“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你真是你们班的领头羊!”这些不同的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师在激励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注意:1、评价要有时效性、具体性、差异性;2、评价要以人为本,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3.重视过程性评价。
        三、结语
        小班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它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了活力的源泉,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新课题。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水平,并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小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邦颜.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0,82.
[2] 徐梓林.提升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0):173-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