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见数学——以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刘婷婷
[导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要从学会观察生活事物开始。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

船山实验小学  刘婷婷  湖南衡阳  421007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要从学会观察生活事物开始。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我们在课堂中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  数学  长度单位  米  厘米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我们的数学教学也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想要学好数学,就要从学会观察生活事物开始。下面以我上的第三册《长度单位》这一单元为例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丰富教学“生活素材”,引入新知
        在准备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以古代小裁缝和老裁缝故事引入,小裁缝跟着老裁缝学做衣服,一天裁缝铺来了一位做衣服的客人,老裁缝帮客人量衣服的长度,量完他告诉小裁缝衣服长“三拃(zha第三声)”(解释“拃”),小裁缝记住了长度并开始做衣服,很快衣服做好了,客人来试衣服,结果衣服却短了。由衣服为什么会短引出测量长度标准不一样的讨论交流,并得出只有统一长度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从这个生活小故事中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每一个人,从他出生开始,就已经离不开社会,而社会正是数学课堂的摇篮。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如果我们在课堂中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上面讲的一事,是学生都能看到的,而且课桌的长短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这样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都是从实践学习到抽象学习,而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身边物体的长度,来理解“物体的长度”,并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比较形象的区分。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边,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边,数学课本的边,铅笔盒盖的边。(学生动手摸一摸。)
        师: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边.(一个学生摸黑板的边)。让学生感受物体的长度。
        又如,在引入米的学习时,由于已经学习了1厘米,我就请学生用20厘米的尺子去量一量教室黑板的长度,量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显得不耐烦了,说:老师,太麻烦了,要量到什么时候呀?这时,我就拿出米尺(1米长),让学生用米尺量,很快就量好了,刚好量了4次,4个1米长是4米长。通过这样的探索交流,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到了数学,也运用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让生活化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数学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回归“生活乐园”,感知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在建立了1厘米、1米的概念后,分别要求找一找自己身上、教室里及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1米?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1米有多长,再用手在空中比划,约1厘米、1米的长度。还请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1米长的米尺与小朋友比身高,看一看到底小朋友高还是米尺高,进一步加深了对1米长短的印象。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度大概有多少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了解长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用课件屏幕显示:我们学校教学楼的长度、操场的长度等,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我们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
[3]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