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分析 梁铱灿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梁铱灿
[导读] 互联网的诞生既是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也给全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和平台。

南阳市汉画馆  梁铱灿  河南省 南阳市  473000

摘要:互联网的诞生既是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也给全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和平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在人们沟通和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交流的载体,网络语言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然而很多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严重地冲击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文就网络语言为传统汉语言文学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网络语言正确的走势进行一些阐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挑战和冲击;发展方向
        引言: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便催生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多样,着意于用简单的形式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内涵表现出来。表达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风趣,带有强烈的时代风。但是独特的网络语言缺乏规范性,偏离传统汉语言文学使用标准,甚至胡乱引用错别字,刻意曲解成语,对汉语言的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是语言文学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人们为了网上交流的便捷,借助符号、中英文字母、谐音、数字或者一些外来词汇,表达特殊的意义或者赋予一些传统汉语词汇全新的含义。简言之,网络语言的诞生是这个时代自然的产物,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点:看这符号的组合,“└(^o^)┘”一张笑脸极具表现力,让黑白的屏幕传递着些许温情;用“你真Q”(Q为英文cute的谐音表达,意为可爱)既上档次又不会使对方难堪;“9494”通俗易懂,“伊妹儿”这样的“进口”网络用语,传神又达意。而网络语言在其使用过程中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秋天第一杯奶茶”,“一起爬山吗?”“职场PUA”(影射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等。这些用语要么是社会现象一种折射,要么是社会热词的一种缩影。逐渐成为人们社交过程当中的流行语,反映一个时代特点。从语言角度上讲,它是对传统的汉语言语言规则的突破,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灵活与自由发挥的网络语言,把语言创造者和语言使用者从传统汉语言固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新奇并且贴近生活的词汇和句子层出不穷,这虽然提高了网络语言的幽默度,但使用过程中引用一些错别字或者是错误表达方式来博人眼球,如“捉急”代替“着急”,“童鞋”代言“同学”“怎么办”变成了“肿么办”。这不仅仅对汉语言文字进行曲解,也给中小学生网民带来理解障碍。偏离了汉语言的规范,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更有甚者,“TMD”这样的国骂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也堂而皇之的在网上流行,形成一种低级精神污染。网络语言在语法,用法和写法上也与汉语言大相径庭。


如“他很阴暗”或“有事微我”代替“有事在微信上发信息”。这里把名词“微”用作了动词;中英文杂合“I服了U”完全颠覆了传统,不伦不类。这些病句充斥在网络交际中,被人们津津乐道,传播很广。严重违反了汉语的语法规则和构词原则,失去了汉语言传承的完整性。
        三、传统汉语言文学需要推陈出新。
        “五四运动”时期,汉语由古体文变成白话文,这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谁能说它不是一次进步和革新呢?它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和理念。让国人的思想得以解放。语言的发展就是在革新中传承。网络语言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就语言本身而言,就一直处在规范与错别字,散乱和无章法的对立统一中,交融和碰撞才能逐步完善其体系。网络语言的新词汇满足人们简单快捷交流的需要,其生动性和幽默感拉近了远程交流的距离,让语言在互联网中鲜活起来。它既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补充,传统语言也可以从中汲取精华,让语言永远散发着活力。如2020的最火网络用语之一“最美逆行”,就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也给传统的语言全新的诠释,催人奋进。全盘吸收或者完全否定都不是语言发展的正确做法。接纳具有时代创新性的积极向上的变异同时杜绝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变异,才能让语言推陈出新。
        四、合理引导,加强规范,让网络语言良性发展。
        对语言的规范是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规范网络语言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多方位协调管理。第一,大型网站首先建立监督机制,督导用户在网上使用贴近标准的现代汉语并实行必要的干预。第二,制定多层标准,细化语言规范工作,使之变得具体可行。比如,在网站新闻中应杜绝谐音字词的出现,而在QQ等聊天工具上不做硬性规定。第三,大力倡导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语言观。教师须及时制止学生使用网络中的错别字,避免学生将网络语言迁移到规范语言中来。最后,净化网络环境,宣传网络文明。语言的使用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标准。道德界限不明,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造成偏激的行为。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危害。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的影响力逐步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网络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弘扬汉语言文化需要干净的网络语言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给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式并带来了有时代感的内容。是一种文化创新,让语言保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其不规范性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网络用语和传统语言文字的碰撞时,要正视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逐步形成引导机制,让网络用语的使用更规范,更洁净。
参考文献:
[1]孙崴崴.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J].教育界,2021(12):25-26.
[2]姜晓洁.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1):177-178+184.
[3]朱萍,文贻炜.浅析自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语言的规范性问题[J].文化与传播,2020,9(06):8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