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古琴艺术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推广——以微课《春晓吟》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贺德恒
[导读] 古琴,古称“琴”,又称瑶琴、丝桐、七弦琴等,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唯实希望小学  贺德恒

        古琴,古称“琴”,又称瑶琴、丝桐、七弦琴等,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据我调查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中不识“古琴”为何物者十之八九,这实在令人惋惜。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我一直在尝试向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推广古琴文化,曾携学生参加过“青浦区艺术节开幕式”和“庆祝‘青浦实验’四十周年”等的演出活动,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这只是“走马观花”和“过眼云烟”,难以强化他们对于古琴的认识。为加深认识,我尝试制作了古琴微课《春晓吟》,并借助青浦区小学音乐“种子团队”、著名音乐教育家郭声健教授创办的“音为有爱”公众号等多个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区、全市乃至全国青少年学生传承推广古琴文化。在这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思考:
        一、陈醋新瓶,浓醇古韵香四溢
        “琴”被称为圣人之器、君子之器,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历史传说中伏羲造琴、皇帝造琴的传说;《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唱;春秋时期,孔子在杏林操琴弦歌不绝;魏晋时期,嵇康“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全唐诗中一千多首琴诗和宋代欧阳修《三琴记》等诗词散文如宝石般璀璨夺目;以及现存琴谱130多部,琴曲3360多首,琴歌300首等。这些无不说明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但是,清末以来中国国力的衰弱以及西方音乐的冲击,古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贴上“过时”、“难学、易忘、不中听”的标签。古琴就像一瓶浓香醇厚的老陈醋被封印,其香味止于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小众,传不到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耳边。
        “陈醋”虽好,没有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包装,就很难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为此,我在古琴微课《春晓吟》设计之初,就意图将古琴这瓶“陈醋”重新包装,根据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视角设计,为其穿上互联网、多媒体的新装,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天籁琴音。
        整节微课在绵长琴音伴奏和富有中华传统审美的画面背景下开始,以“琴”字展开,结合图片、视频将古琴的历史、音色特点、构造及演奏方法等娓娓道来。在此基础上,再从古琴的演奏技巧切入欣赏环节,通过示范演奏、聆听音色、体验音韵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感悟古琴富有中华审美特色的音乐表现力。最后,展示我自己制作的视频配以自己演奏的《春晓吟》音频,让学生再次走进古琴营造的春景中流连忘返。
古琴这瓶“陈醋”浓香扑鼻,但是必须有适应新时代的 “新包装”才会有吸引力,才能走进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使其香飘四溢。
        二、古为今用,天籁琴音妙趣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的主题思想,为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现实视角。
古琴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完整的琴学体系,内容包含琴论、琴谱、记谱法、琴律、琴家、琴诗、琴文、琴器等方方面面,很多观点和论述都堪称经典,如果能与新时代需求有效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在分析作品时发现,《春晓吟》可分为三段,分别以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为主,因此本课以古语“泛音如天、散音如地、按音如人,三籁俱全”为线索设计。但如果课上直接引用古语,一则与《春晓吟》描绘的意境不同,二则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很难让他们感同身受。
        因此,根据“天地人三籁”的古语,结合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将《春晓吟》全曲分成深沉浑厚之散音,描绘春乏、清新明丽之泛音,描绘春雨、热烈丰富之按音,描绘春色三段,并对应“春眠不觉晓”、“润物细无声”、“山青花欲燃”三句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琴所描绘的春天的不同意境和魅力。其思路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见,传承推广古琴文化要善用经典不能照搬经典,只有将经典在新时代语境下坚持“古为今用”,用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语汇去解读,才能让古琴的天籁琴音焕发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趣味。
        三、与时俱进,音画并茂得益彰
        微课是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新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题突出、短小精致、针对性强、传播多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数字资源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是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但是微课因师生不面对面教与学,有着学生容易走神的缺陷。这无疑对微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音乐微课,因为有大量音频、视频等资源,选取优质、合适的资源并将资源完美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本节微课,我将画面整体设计为含有春天元素的淡雅中国风,加上古琴七弦十三徽的线与点的点缀,再附以设计感十足的思源宋体和印章体等字体,使得学生在看到微课的第一眼就走进了浓浓古琴和春天的意境中。
在课的最后,我选用高清无水印的冰雪融化、水滴、小溪、植物生长、春天景色等素材,制作视频配以自己演奏的《春晓吟》音频,音画结合让学生再次沉醉于祖国优秀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与气质之中,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音乐微课中音、视频等教学资源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这节课最后呈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搜集、处理甚至开发资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资源进行整合,与课堂的整体风格有机融合,才能使微课课堂音画并茂,使新时代青少年学生耳目一新。
        本节微课制作推出后,在上海市青浦区“种子计划”57号团队公众号、全国音乐教育专家郭声健教授创办的“音为有爱”公众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公众号和区内多所学校的公众号等平台上线,并入选上海市“空中课堂”拓展学习资源,仅公众号一个平台的观看人数达五千人次。在线上交流中“看了两遍,我也想学古琴了”、“原来古琴这么美”、“听得心好静”、“看了这节微课我对《春晓吟》的理解更深了”的留言评论比比皆是。在我任教的学校中,很多学生都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有学生向我提出关于古琴的问题。可见,本节微课传播覆盖面广、观看人数多、推广效果较好。它就像一粒古琴艺术的种子,种在了这些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心间,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走进古琴艺术的门,指引着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古琴艺术之美。
        《汉书》中写道“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这正是我对如何面向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推广古琴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陈醋新瓶”式辩证地继承,“古为今用”式创造性转化,“与时俱进”式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推广古琴艺术才能走进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永葆魅力和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