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域下的阅读支架搭建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郝巧莉
[导读] 基于低年级儿童在心理发展和认知上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好奇心强,喜欢新颖的、有趣的事物,善于模仿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动作演示、教师示范等多样的形式,为孩子搭建适合的阅读支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  郝巧莉  211500

摘要:基于低年级儿童在心理发展和认知上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好奇心强,喜欢新颖的、有趣的事物,善于模仿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动作演示、教师示范等多样的形式,为孩子搭建适合的阅读支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儿童视域  阅读支架 
        低年级儿童在心理发展和认知上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好奇心强,喜欢新颖的、有趣的事物,善于模仿。基于他们这样的独特性,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就要采用多种手段,为孩子搭建适合的阅读支架。
        一、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那么对于一些难理解或是难用语言描述的语言符号,借助图画等道具,给孩子一个直观的认识,孩子理解起来就相对比较容易,再带入朗读中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笔者就多次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荷叶是我的停机坪。”中的“停机坪”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出示一张停机坪的图片,直接看图告诉孩子这就是停机坪,用来停放飞机的,再出示大大的荷叶图,一对比,学生自然就能了解蜻蜓说的话了。再如教学文中“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一句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蜻蜓图,蜻蜓种类虽不同,但选择的都是展开翅膀,并且翅膀都是透明的,在孩子眼睛中留下的是蜻蜓“透明的翅膀”的形象,心里是对“透明”的感知,在看图时,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惊叹。说明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透明”这个词的魅力了。再读句子时,孩子们就能读出词语的理解。
        除了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照片外,文中插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素材。统编版低年级教材大多是图文并茂的,有些插图就可以帮助我们走进文本。如《狐狸分奶酪》的插图,一只狐狸手里拿着两块奶酪,一块大,一块小,狐狸是那么的洋洋得意,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将他坏坏的心思展露无遗;而两只小熊呢,则是一脸呆萌,抬着头,托着下巴,一脸困惑地看着狐狸。教学时,引导学生去观察插图,猜测狐狸和熊正在想什么。再去读他们的对话,孩子们就能将狐狸的假好心、熊兄弟的傻乎乎给读得有滋有味了。
        二、实验操作,趣味横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孩子,他们有其独有的思维模式。低段孩子的直观思维较强,也比较有新鲜感的事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低段孩子的这一特性。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往往直接讲解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这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风娃娃》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句子,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一个稍微有些大的风筝,请孩子们上台来吹。绝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吹动风筝。孩子们就认为是风筝太大了。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女生上台,请她跟着老师一起来做,深吸一口气,鼓起腮猛地对着风车吹,风车动了!很快孩子们找到了窍门,再上台的孩子都能吹动风筝。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再次走进文本,朗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你都能感受到孩子们都化身为风娃娃在使劲吹动风车的样子。
        三、教师示范,规范引领
        低年级孩子对老师有种特别的“依恋”,喜欢模仿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规范的示范就很重要。在指导朗读时,教师的范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的把握,都是学生模仿的内容。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中出现了四次“卖泥塘喽,卖泥塘!”提示语都是“大声吆喝起来”。那我们在朗读时,是不是都是一样的语气语调呢?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孩子们在朗读时会关注到“吆喝”,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扯着嗓子“吆喝”,没有任何情感而言,有些孩子甚至是跟着“起哄”的在“喊读”。这时候老师的示范就尤为重要了。笔者在教学时,第一次抓住“吆喝”一词示范朗读。现在老师就是这只要卖泥塘的青蛙,听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
        师:(正常的音调)这样能吸引顾客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声音不够大,吸引不了客人啊!
        (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吆喝”一词还是有些理解的。)
        师:卖泥塘喽,卖泥塘!(面对不同的组吆喝)
        此时,孩子们也跟着吆喝起来了。
        当青蛙在泥塘周围播撒草籽后,第二年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此时青蛙又来卖泥塘时,他的吆喝声中,多了一份自信;后来的泥塘引入了清水,青蛙的吆喝声中又多了些肯定与自豪;随着池塘周围环境越来越好的时候,青蛙的吆喝声中多了一份喜悦。重复的话语,不同的情感表达,朗读指导不再是流于形式。
        四、层层深入,渐入佳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层层递进。特别是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这样的层层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指导读《日月潭》中“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一句时,先认识“岛”,读词语“小岛”,再读短语“美丽的小岛”,最后再完整地读句子。这样不仅是指导了朗读句子,也在给孩子渗透字词句的概念。
        除了字词句的层层递进,情感铺垫也需要层层深入。如统编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介绍了台湾日月潭的秀丽风光,特别是清晨时的日月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却写出了如仙境般的美。然而如何带领孩子通过朗读来感受?这里就采用分层指导。第一层,轻轻闭上双眼听老师朗读,想象自己听到的画面。第二层,自己轻声朗读,读准读通。第三层,欣赏一组清晨日月潭的图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再读课文。第四层,轻轻闭上双眼,回想自己看到的画面,在老师的引导下轻声地背诵课文。
        这样一层层地读下来,那“薄薄的雾”“点点灯光”便“隐隐约约”地显现在孩子的心里,抽象的语言符号与具体的事物形象结合起来了,也促进了孩子的语言构建。
        低段孩子有其独有的心理、认知特点,当我们依据学情,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指导时,才会事半功倍。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 儿童立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