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巧融合 润物细无声——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孟灼
[导读] 美育与德育自诞生以来就相互交融,美育借助生动、感人、优美的画面、歌声等具体的形式,去感动人,提升人的境界。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羊耳峪小学 孟灼 102502
               
摘要:
美育与德育自诞生以来就相互交融,美育借助生动、感人、优美的画面、歌声等具体的形式,去感动人,提升人的境界。德育以明善恶的来感动人,提升人的素质。美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之外,更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塑造健全的人格。而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科特长,巧妙运用美术的力量来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把僵硬的理论说服与生动的情感浸染结合起来,既诉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将德育与美术课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为美术教师,应注意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入其中,用美的力量达到美的效果,迸发出“润物无声”的德育效应。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  培养  健康人格   提高   德育功效
         从教育的传统看,我国向来就有“以美促善、美善结合、真善美一体”的教育传统。美育与德育自诞生以来就相互交融,美育借助生动、感人、优美的画面、歌声等具体的形式,去感动人,提升人的境界。德育以明善恶的来感动人,提升人的素质。美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之外,更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塑造健全的人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都强调教育要将美育贯彻到教育方针政策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而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科特长,巧妙运用美术的力量来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把僵硬的理论说服与生动的情感浸染结合起来,既诉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将德育与美术课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为美术教师,应注意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入其中,用美的力量达到美的效果,迸发出“润物无声”的德育效应。
        一、结合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强化德育效应
        美术教学是通过美的艺术形象,以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美的形象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在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德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我们要切实的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将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内容,寓于审美的体验和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审美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融入在美术的教学之中。
        例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现一组不同风格的、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有气势恢宏的山脉、峡谷;有绿草茵茵、一望无垠的草原牧场;有云雾弥漫充满梦幻的山河大川……动听的音乐和美优的形象给学生丰富的审美刺激,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直观而深刻的体会到大自然的博大之美,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和富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继而,音乐转为高亢,我又展现一组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如:被砍伐的伤痕累累森林、被污染的黑色的河水、浓烟滚滚的工业烟囱和灰蒙蒙的天空……学生在美与丑的比较中,深刻的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激励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而树立起保护自然、爱惜环境的观念。



        另外,根据美术课直观、形象的特点,在不同的课业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画自己的老师及老师的教学活动,可以进行尊敬老师的教育;画自己的同学,及同学之间的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情感;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工艺制作,可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学生巧妙选材、变废为宝的意识;制作剪纸和挂笺,感受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有益的思想教育。
        二、创设美的情境抓住教育契机,提高德育功效
        美术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主,是通过美育来进行德育的。而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德育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情境,即学生认知与接受德育的最佳心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开放、民主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德育“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新颖的小钟表》一课,我以钟表的“滴答”声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伊始,我用布蒙住闹钟,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老师带来的是什么好东西?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兴奋不已。我继续调动孩子的兴趣,用神秘的声音说:“嘘!听,是什么声音?”立刻,教室里静悄悄的,钟表的滴答声异常悦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我进一步点拨:“钟表‘滴答、滴答’地好像在对我们说什么?”“让我们珍惜时间!”“要我们好好学习!”“提醒我们上学不要迟到!”……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在我适时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道理。然后,在小组研究钟表的结构和自作钟表的过程中,我都用“滴答”声来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时间观念。
        三、开展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完善德育内涵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精神。因此,组织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如: 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系,培养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怕挫折的性格,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学习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科德育的功效。
        如:《课本剧》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我组织同学们自愿结成小组,自己选择喜欢的课文,合作研究课本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人而异地分配角色,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设计台词、编排动作、配置音乐、汇报表演等一系列课本剧的创作活动。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生生互动和组际之间的交流中,实现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在合作表演的活动中受到剧情所反映的相关方面的思想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自然地、生动地融入人文精神,使其变成一种意识和行为,德育才更有实效。
        总之,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1年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师范大学出版  2011年
3、中国美育网《浅析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黄庆会:《以美育促德育的思考》作者:袁登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17日第13版版名:教育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