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李雯彤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李雯彤
[导读] 高职学生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与道德价值。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李雯彤  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摘要:高职学生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与道德价值。高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需将语文课程的熏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但就目前来讲,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对“文”的教学十分关注,“人”的教育遭到不同程度的忽略,影响到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巩固基础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充分引入和渗透德育教育,以便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助力。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落实教师职责要求
        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特别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是要求强化教师的育人职能。因此,高职语文教师既要将语文知识高效传授给学生,又要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和影响,促使学生能够逐步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起来。通过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能够全面体现教师的职责要求。
        (二)满足就业发展需求
        如今企业具有更高的人才招聘门槛,既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需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部分行业较为特殊,甚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关注度更高。高职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语文教师需将学生未来就业发展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通过德育渗透工作的深入落实,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培育,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较高的认知能力,不具备成熟的思想观念,难以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因外界环境而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为促使高职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顺利进入到工作岗位,高职教师就需要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正面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丰富,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因此,高职语文教师需深度挖掘文本德育元素,改善德育渗透效果,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感染性
        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传统逻辑说理式德育方法较为反感。为切实保证德育渗透效果,高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中的形象充分利用起来,给予学生有效的感染和影响。以《我的母亲》文本为例,老舍先生对母亲的一生经历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将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刻画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文本中母亲这一形象,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母爱的伟大。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的感恩之情可以得到充分激发。
        (二)个性化
        受生活经历、认知角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学生面对相同文本会产生差异化的感受。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引导,避免过于追求统一,否则将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德育渗透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或人物形象,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独特见解。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特征等精确捕捉,进而适时开展个性化引导工作,改善德育渗透效果。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作者介绍环节的渗透
        名家名篇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文本作者在思想、情感、学识等方面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高职语文教师需对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亮点等充分挖掘,通过课堂中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的高尚品质。


同时,通过讲解作者背景知识,学生也可更加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以《卖白菜》一文为例,莫言先生的童年经历十分艰苦。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莫言先生小学就中途辍学。但他并没有中断自己的求知之路,利用闲暇时间积极阅读各类名著。青年参军之后,由于其担任图书管理员这一职位,阅读书籍的机会显著增多,同时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经过不断的努力,莫言先生的文学造诣水平显著提高,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通过详细介绍莫言先生的人生经历,学生们可以获得强烈的思想感染,认识到人们不能够屈服于命运,不管在任何环境下,只有不断努力方可实现梦想。
        (二)情感分析环节的渗透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方可以保证德育渗透效果。高职语文教材的各篇文本,皆融入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情感深入分析,通过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感受文本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综合考虑文本类型与内容特色,将针对性的渗透方法设计出来,保证学生能够向课文情境中有效代入。结合教师的生动讲解与阐述,切实感知文本情感。同时,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本主旨和情感展开互动、交流,联系现实生活大胆表达个人想法。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活动,深化情感教育效果。通过本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优化,情感迁移得到顺利完成。
        (三)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渗透
        通过研究高职语文教材可以得知,教材文本将较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这些人物或善良诚实,或勇敢坚韧,或热爱祖国等。通过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示范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德育渗透目标的高效实现。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对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刻画,居里夫人潜心于科学研究工作,对名利等始终保持着淡然心态。居里夫人的这种品质,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需将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精神作为描述的重点,充分发挥人物形象的载体作用,增强德育渗透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再如,《卖白菜》文本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既拥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又不会因生活窘境而丢掉自己的自尊。虽然这位母亲并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却给人以震撼性的情感影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与生动,能够对学生心灵产生较强的撞击作用,深化德育教育实施效果。
        (四)重点分析环节的渗透
        目前,一些高职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不能够明确渗透的重点,导致教学全过程中都在渗透德育内容,这样不仅渗透效果得不到保证,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态。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需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于重点环节,以便改善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效果。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可引导学生对“美丽”一词重点分析。题目中的美丽拥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居里夫人具备美丽的外在,另一方面则着重凸显其内心之美和精神之美。通过这样重点解析,学生的理解深度将会得到拓展。
        (五)习作训练环节的渗透
        习作训练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实践中,也需将习作训练环节充分利用起来。首先,教师要善于设计写作方向,引导学生于写作锻炼中弘扬、传播主流文化,接受先进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与熏陶。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对生活用心感知和领悟,发掘平凡生活之美,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热爱生活。最后,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肯定、激励学生才华的基础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逐步培育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开展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高职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梳理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德育内容全面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这样不仅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得到顺利实现,又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咨询,2019(16):87.
[2]?陈荣.浅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8(25):146.
[3]?汤艳.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高中生学习,2018(7):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