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 宋雪红
[导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是期望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简单的讲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素养。

横县南乡镇广龙西丽希望小学  宋雪红  530300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是期望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简单的讲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素养。基于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将培养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和关键,以便达到成功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做出了详细的探究与分析,并且提出了些许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有利的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能力;高年级;教学策略
        引言:解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解题情况和特点,对教学方式作出了针对性的创新,用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其中,生活化教学方式、数学结合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方式,凸显出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以及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解题技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造了利好条件。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意义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掌握出色的解题能力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1]。其二,解题能力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例如解题思维、解题方法、审题能力等等,所以具备出色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激活和助推效果。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是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从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又能得到解题能力的锻炼和启发,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共存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借助生活元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数学习题时必须全面的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内容,才能确保解题分析方向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提高学生对习题的理解能力,继而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2]。基于此,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元素,作为教学和培养解题能力的载体,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更好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教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首先,用于教学的生活元素,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以此增强生活化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其次,生活元素要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匹配,避免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分离的问题。
        例如,在开展“可能性”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案,用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继而达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如,教师先使用言语引导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都玩过纸牌游戏,那能不能告诉老师,在一副完整的纸牌中,有多少可能性抽出大小王”。此时,学生会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10次”,有的说“6次”,由于学生对“可能性”知识不够了解,必然无法正确说出答案。接下来,教师就需要讲解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并将“求出抽中大小王的可能性,作为练习题”。


当学生掌握“可能性”的知识后,边能够根据生活中玩指派的体验,对练习题展开分析,像是“一副牌中包括大小王,一共有54张牌,大小王占据了2张,所以抽到大小王的可能性十分低,具体计算方法则需要用大小王的数量,除以整副牌的数量,即2除以54”(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纸牌,让学生尝试抽取,以便提高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元素,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和习题讲解,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
        (二)科学运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图形和数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很多数学习题都能够借助图形进行解答,所以合理的运用图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思维转换的能力。
        例如,在开展“圆柱与圆锥”教学活动时,教师先为学生提供“圆柱体”与“圆锥体”的模型,并向学生抛出数学问题,如“已知圆柱体的高为h厘米,底面半径为r厘米,请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圆柱体”模型画出平面图形,像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随后引导学生将习题中的已知信息,标记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当平面图形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能够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的面积加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求出圆锥体的表面积”,并且说明解题的过程和思路。通过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抽象的信息,转换成具体形象的信息,继而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
        (三)推行实践性教学法,提高学生找寻突破口的能力
        解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寻找解题突破口的能力,所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要着重锻炼和提升学生审题、分析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及操作中,掌握寻找解题突破口的能力。首先,实践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以此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实践活动难度过大,影响学生的体验感和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折线统计图”教学活动时,教师先教授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但是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绘制的要点和重点。然后为学生设计实践课题,如“请统计出不同时间段,进出超市人数的变化”。接下来,学生需要结合实践课题,进行实践设计和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如在不同的时间段,统计进出超市的人数,并根据最终统计的人数绘制“折线统计图”。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只需要“时间段”和“对应时间段的人数”,并发现两大要素分别对应“折线统计图”的横轴和数轴。由此可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寻解题突破口,继而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形式和方式,以此为学生营造出更为适合解题能力培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利.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J].教师,2021(12):45-46.
[2]朱启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3):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