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刘庆
[导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前行的指路灯。

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  刘庆  300380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前行的指路灯。
关键词: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物流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已由技术型人才上升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中等职业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立足“立匠心,成匠人”的人才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培养物流人才的工匠精神,人才才能适应行业的变化,使物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崛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对“工匠精神”界定为:工匠精神是为培养现代化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卓越精神和创新精神品质。
        二、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贯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培养现代工匠。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是学校的重要输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应该具有技术含量,更应该具有优良品质。一些教师缺乏进取精神,思维陈旧,没有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不能给予学生深入的技术指导,这直接导致教学产品的综合水平低下。物流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知识内涵日新月异,设备也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必须时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只有以白手起家的精神,才能言传身教,让学生乐于学习。
        第三,有利于提升职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松散、懒惰、消极不进取,极大地影响了毕业求职的效果。职业教育要从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准确的职业特征,这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他们以专业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也是现实需要。
        三、基于工匠精神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通过德育课来实现的。通过书例学习,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希望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行,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不承认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有限。由于教学内容不能与企业实时同步,教学形式十分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对所谓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产生反感,相关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实现。
        2、学校的培训与行业的发展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智能化的加入,物流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发展状态下,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很难迅速投入实际工作,他们通常仍然需要接受行业的岗前培训才能获得相应资格。这种训练往往只是操作训练,而不是系统的理论、操作和德育训练。


在此期间,应届毕业生对工作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入,团队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将影响他们对学校传授的工匠精神的态度,动摇他们坚守工匠精神的决心,使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追求走下坡路。
        3、物流教师的整体技术水平有限。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师的支持下,对企业实践培训项目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不能实事求是地了解物流行业在具体岗位上的用工标准、工作内容到什么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行业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跟本宣科,做不好,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效果。
        4、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脱节。大多数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空间和时间。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以企业运作模式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实际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对工匠精神有了透彻的认识,也不能有效地完成工匠精神“说做”的转化,从而无法实践工匠精神的要求。受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学校很难保质保量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更倾向于用自己的培养体系培养人才。
        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策略
        1. 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使工匠精神贯穿于物流专业学习之中。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上,应坚持教育一体化,即工匠精神教育要素与物流专业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德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与专业教学细节相结合,共同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育。学校与企业签订深度合作条约,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享受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的权益。学生由校企联合管理,专业负责人与企业项目对口人保持信息同步。学校也可根据企业物流环节的复制和恢复进行建设,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料,由专业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编辑、整理,形成适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践案例,组织学生继续办案。学生返校后,会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工作方法和效率,塑造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引进物流专业人才,解决物流师资有限的问题。物流专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单纯的教师培训难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物流行业引进有实践经验、专业性强的人才。引进这些专业人才后,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相互学习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全面,德育教师对工艺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4、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仓库盘点作业,面对多个仓库、多品种的商品,如何进行准确、快速的盘点,在盘点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实行团体竞赛制度。这种设计有利于组员之间的积极监督,改进组员的工作方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在物质方面适当的奖励获奖团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以及应用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
        五、结束语
        “工匠精神”点燃了职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坚定这一信念,劳动者才能真正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技术型人才向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要求,在现场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素质当中。
参考文献
[1]孙明贺.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3):187.
[2]钟一漩.基于工匠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15:59-60.
[3]干靖宇.物流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7: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