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王勇
[导读]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抱怨学生不好教。

宝鸡市圆大教育培训学校  王勇 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抱怨学生不好教。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深入,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方式进行反思,积极引入问题导学法,不断提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要学会不断的探索和改变,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良好帮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为此,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顺利实现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1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受到教材局限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都是按照教材来开展教学,让数学教学更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数学教材,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习题都是围绕教材上的来讲解,很少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来拓展教学内容,这就使得数学教学不够丰富,学生也很难接触到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教师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学工作时,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探究不足,教师较少以全新的视角去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探析,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足,这进一步增加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刻板化和程序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不利,并且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2教师自身的学习创新意识不足。
        在初中数学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本身年龄已经比较大,对于多媒体、电子课件、微课等新媒体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不够。还有部分教师本身教师就不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单纯套用同事的课件或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模板,把需要讲解的内容插入进去,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生成的课件不能够很好的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而且因为对于新内容、新素材的渗透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能被有效调动,这就会大大影响信息技术融入的效果。
        1.3教学方式比较滞后。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积极响应课改需求来引入更加多元化以及高效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体现出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先进性。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灌输的方式来将数学公式、定理等传递给学生,无论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都缺乏有效的互动,这就导致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在枯燥和乏味的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会进一步影响学习的效果。
        2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数学知识点,同时还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学习数学题型的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在网络上下载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数学知识点,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提高了自身的数学发展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同类型题的不同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


另外,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自主地预习和复习巩固知识,学生能够反复地观看微课课件等,加强数学知识的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2以趣味故事激活课堂。
        在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而将这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引入初中数学课堂,能给数学课堂增加温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索积极性。比如,在“直角坐标系”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将笛卡尔从蜘蛛网中发现直角坐标系的故事作为课程导入,营造轻松的数学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3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兴趣,从而才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景,为课堂教学增添一分活力,将复杂枯燥无聊的数学知识点变成具有趣味性的内容,通过学习趣味性内容,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例如,在“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讲解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对常见平面图形有基本的认识,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要求学生可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其进行分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4以数学历史丰富课堂。
        在数学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史料知识融入数学探究指导,在帮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点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思维方法价值的同时,增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丰富数学课堂。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用《九章算术》里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记载导入,并在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列出方程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方程如何解,并将古埃及人的假设法、《九章算术》中的移项法、古阿拉伯的对消法和还原法、古印度的任意数算法等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
        2.5利用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难点。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中创新出来的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视频中直观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不会占用整个课堂的时间,教师在讲到重难点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出课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动态的视频全面地理解难点知识。特别是在讲解几何知识点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教师在进行这类知识的讲解时,难免会让学生理解不清,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对空间有较强的感知,直观地感受到三维空间的动态变化,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折叠与展开”这知识点内容时,教师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观看到各个方位展现出来的图片变化过程和最终的形态等。让学生能够看到图形是如何折叠成几何体,几何体又是如何分解展开成现在这个图形的,让学生了解变化中每个面的位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充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做好教学工作。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数学教学,对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并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卫文平.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5,13.
[2]章小青.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7):112-113.
[3]陈敏.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7):137.
[4]许新兵.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