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   作者:梁炳森
[导读] 计算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其中,计算能力决定着学生能否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学习。

东莞市横沥镇中心小学  梁炳森  523460

摘要:计算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其中,计算能力决定着学生能否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学习,同时,计算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者们发现计算教学存在许多漏洞,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学生将会很难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题教学;常见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引言:近年来,计算教学结果并不理想,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认为学生最终得出的计算结果更重要,忽视过程教学。第二,沿习传统的教学方法,计算教学课堂过于枯燥。第三,不重视学生的习惯问题,学生不理解计算技巧的原理。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真实的情况出发,对如何开展计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认为学生最终得出的计算结果更重要,忽视过程教学
一直以来,各个学校的录取规则都源于学生的成绩,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成绩看的过于沉重,其中,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应用这种简单粗暴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就认为这名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就认为这名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这一评定方法过于片面。事实上,只有学生完全理解解题过程和原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由此可见,这样的传统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
        (二)沿习传统的教学方法,计算教学课堂过于枯燥
        传统教学中,计算教学通常不涉及情境的应用,同时,教师也没有在计算教学课堂上开展活动的意识,因此,数学课堂中的计算教学往往非常单一、枯燥,小学生又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阶段,只有数学课堂足够有趣、生动,学生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学习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展有趣的计算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爱上计算。
        (三)不重视学生的习惯问题,学生不理解结算技巧的原理
        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避免学生出现许多错误,事实上,在过去,小学生时常因为马虎、大意出现计算错误,这都与学生不好的计算习惯有关,教师应从学生的各个习惯入手,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计算步骤,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错误。同时,许多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喜欢应用“题海战术”,意图通过大量的题目教学学生计算,但是,这一过程没有帮助学生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应对变形题目,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
        二、解决当下存在的计算教学难题的措施和途径
        (一)在计算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教学是将生活场景代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减弱了学生理解其过程的难度,是大多数教师喜欢应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内容。事实上,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会更喜欢参与进来,而不是从心里讨厌计算和学习。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有这一部分内容“连减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班小红同学今天早上在早餐店买了3.6元一瓶的牛奶和4.4元的面包。


她付出1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样一道实际生活的例子更好让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兴趣等等。
        (二)开展计算练习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孩子好奇心太强,只有新奇的、有趣的课堂才能够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其中,因此,教师应找到使学习和玩乐共同进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教师可以将练习题目的环节用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准备许多卡片,卡片上都画上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在卡片的背面写上相关的习题,即“0.8+8.7=?,7.03+11.38+2.56=?,85.7-(15.3-4.8)=?”其中,难度较低的计算题写在松树后面,难度较高的题目写在榆树、银杏树后面,越珍贵的树对应的计算题越难。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后组织一个比赛活动,教师可以把卡片放在班级的任意位置,组织学生寻找并解决,其中,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其中,越珍贵的树木加的分数越高,扣的分数也越高。”之后,教师可以统计全班同学的积分,并给予积分最多的小组奖励。
        (三)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
        算理是学生需要完全掌握的基础知识,事实上,许多教师完全不在乎学生是否理解计算的原理和过程,仅仅要求学生多次练习这一题目。然而,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解题过程一知半解,当问题改变一个学生就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原理。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会涉及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并提出如何计算梯形面积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纸片找出”计算方法,学生经过探索会发现可以把两个梯形一个正放,一个反放的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依据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得出梯形计算公式。
        (四)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准确度
        计算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养,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沉着冷静的分析题目,当学生遇到容易的、简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细心的完成每一步计算,并进行验证。这一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验算习惯和计算步骤。第一,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题目,将计算步骤工工整整的书写在题目上,另外,教师也应该规范学生在草纸上的书写习惯,避免出现因书写内容过于杂乱而出现的错误。第二,培养学生时常验算结果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时常观察自己的计算步骤,避免出现抄错题,少抄题的情况出现。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具有清晰明了的计算步骤,表达清楚先算了什么,后算了什么,便于后面的检验过程。
        结束语
        计算存在于各个学科中,事实上,大多数学科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计算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教学。第一,在计算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开展计算练习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第四,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邹军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8):208.
[2]吕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2):17.
[3]王凤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有效结合[J].天津教育,2020(34):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