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津电影放映业发展探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狼悦纯 季伟
[导读] 电影于1895年诞生后不久,于1896年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

北京电影学院  狼悦纯  季伟 

摘要:电影于1895年诞生后不久,于1896年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上海是中国早期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很多史料都将上海作为早期电影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对象,但是除了上海之外,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实际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发散状态。除上海外,北京、天津、哈尔滨、江苏、浙江等多地都有电影的身影,本文以天津为研究视域,以电影放映环节为研究主要对象,试析形成天津电影放映业背后之成因
关键词:天津;天津早期放映业
        电影自1896年传入天津在法租界天丰舞台放映。1937年日本侵华,天津沦陷,使得一度繁荣的电影产业遭到破坏,因此本文就1896年至1937年的这一段天津电影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分析。
        一、天津早期电影院的出现及发展
        1.1 放映产业的产生
        电影作为外来品自西方传入中国,最先开始的是电影放映的商业行为,电影放映业最先得到发展。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街啡馆的地下室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几部短片,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了。
        1896年,法国百代公司在天津法租界的天丰舞台(今新华路与滨江道交口处)放映“外洋影灯”。《津门纪略》在谈论天津娱乐业的发展时,特别言及“近年又添外洋灯影”,这是天津最早的天津放映。这与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为同一年,电影放映业最先得到发展。
        天津首映电影的放映员是经法国百代公司专门培训合格的放映员天津人周紫云和王子实二人。1906年12月8日,美国商人租用法租界内的权仙茶园放映美国电影,受观众欢迎,后“权仙茶园”改成为“权仙电戏园”。1908年1月,此时作为电影商人的周紫云在法国百代公司的支持下,在今滨江道吉林路口仁记洋行仓库处重新改建一座电影院,起名“权仙电灯影戏院”。该影院可同时容纳二三百名观众,专演法国百代公司拍摄的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和滑稽短剧,并代售百代公司出产的小型电影放映机、留声机、唱片等,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国人投资创建和经营的电影院。影院开业后业务非常好,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营业收入颇佳,在天津乃至北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映的影片也几乎与美国同步,如美国侦探片《红眼盗》《巴林女》,战争片《美墨大血战》,科幻片《木头人》等。
        1.2 影院兴起
        这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电影院在津的建设如火如荼。天津早期的电影院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茶园、酒楼改建扩建而成;一类是由戏院、商场游艺厅发展而来;还有一类是专为放映电影而建。
       1.21 茶园、酒楼改建扩建成电影院
        天津大大小小的茶园不计其数,主要是为了供人品茶或者饮酒,也是演出戏曲、曲艺、杂耍儿的基地,茶园赚取一些茶钱酒钱,不收戏票。电影入津后,没有专门放映的场地,只好与戏曲、曲艺平分放映场地,共用一园。电影后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影迷,逐渐成为茶园、酒楼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逐渐很多以演剧唱曲为主的茶园、酒楼逐渐转变为放映电影为主的影院。如前文提及的权仙茶园,就是茶园改建电影院的典型代表。
        1.22 由戏院、商场游艺厅发展成电影院
        1920年以后一些初具剧场形式的戏院陆续建立,这些戏院与茶园不同,观众以看戏为主,喝茶为辅,随着电影的兴盛逐渐被其取代。戏院发展为影院的典型代表如明星大戏院(今和平影院),始建于1927年,创办人陈宜荪,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知名演员经常在此演出,改为影院后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国产片《富人之女》,影院老板很会做生意,当时没有译制片,针对对白均是外语的外语片,其他影院只能靠字幕翻译,该影院实行出租“译意风”观众可戴上耳机听到华语对白。再如公司租赁苏联红军战士枪支,制作立体广告,为苏联故事片《攻克柏林》造势宣传,市场收效奇好,场场爆满。
        大型商场改建的电影院,不得不说天津劝业场,在当时劝业场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综合百货商场,天宫电影院作为劝业场中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成为天津最早的商场影院,于1928年12月开业,位于商场四楼,能容纳七百多名观众,在当时天宫电影院拥有最新式的电影设备,内部装修仿照欧洲古代宫廷及北京故宫样式。天宫电影院非常重视影片的选择,每部影片均经过严格检查,必须符合“足以针砭社会,而不伤风化”的要求。
        1.23 专为放映电影而建的影院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期,一大批专供电影娱乐的场所相继落成,出现了历史上建影院的高潮,据统计,新建影院大致有三十余家,遍布津城主要交通要道,这也大大丰富了天津人民的娱乐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电影院,是第一家由外国人在津建造的电影院,由英籍印度人巴里创办,《大公报》曾载文“平安影院开张,津埠电影除新权仙外,刻己不可多睹,兹有平安电影公司从上海邀到法国新奇戏法神出鬼没,变幻无穷,是津地从来所未有...”之后该电影院因各种原因几易地址,最终定址于英租界小白楼,其建筑规模为天津最豪华的电影院,二层楼房,外观豪华,内设宽敞大厅,可容纳千余名观众,该院主要放映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影片,观众多为英租界的富绅、寓公及外商,当年下野的大总统黎元洪、张勋、曹锟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1.3 基本商业模式逐渐完善
       电影市场的日益完善,影院实行弹性票价制度与轮次分级制度。弹性票价制度是根据不同影片的好坏或上映的次序而定价,一般电影院分为包厢、优等、头等、二等、三等进行收费,电影院虽然有固定价格,但有时会根据影片长度、内容的优劣等各方面因素调整票价。如早期的平安电影院观众席曾设有包厢、沙发、藤椅和长凳,每晚9点开演至12点左右结束,每星期有两部新片更换,票价从大洋1元五角到四角不等,小孩半票。
       影院的轮次分级制度的外化表现也是票价的差异,影院的轮次分级是指“在片子未曾发行之前,邀请影评人、文艺作家及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先把片子映给他们看一次,表面上是请他们改正请教,而实际是作扩大宣传。这种办法叫做试片,一部片子在一个城里,第一次公开映演唤作第一轮映;第二次公开映演叫做第二次轮映,以后的映演,叫做后次轮映。轮映的先后,是和影戏院给制片公司的代价成比例的,愈早代价愈大。”以上海影院为例,“20世纪30年代,上海头轮影院的最高票价为二元,二轮影院的最高票价为一元,三轮影院的最高票价为五角,四轮影院、五轮影院的最高票价为四角,六轮、七轮和更低轮次的最高票价为二角”。
        电影票价的差距最直接的影响是观众的分野,天津地区头轮影院集中于英租界小白楼地区,消费人群以富绅、达官显贵、侨民,外商等有一定身份地位,经济雄厚的人为主,二、三轮影院的劝业场地区是天津的商业娱乐中心,消费人群相对庞杂,有洋有华,总的来说收入相对较高并追求“摩登”的生活方式。四、五轮以及更加靠后的影院多集中于南市一带,由于电影票价相对低廉,普通市民阶层多会选择来这里看电影。
        二、天津电影放映业形成原因
        2.1 天津本地繁盛的娱乐文化背景与广大的娱乐群众基础
        晚清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有“戏院七出赛京城,纨绔逢场多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堂名。”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在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地区的茶园已出具规模,此时的茶园还只是单纯喝茶、聊天的场所。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成熟以及评书、相声、鼓书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兴盛,茶园也将这些娱乐形式纳入进来,将喝茶与听戏融合了起来。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曲艺异常繁荣,众多茶园出也脱颖而出“津门四大茶园”,除以戏曲演出为主茶园外,天津还有杂耍馆、落子馆等场所,主要演出大鼓书、八角鼓、相声、时新曲子等。这些传统的曲艺艺术表演场地基本为室内空间,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观众群体,对于室内空间的观赏娱乐习惯。
        2.2 九河下梢地 五方杂厝人 中西文化 兼容并包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地处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漕运、盐业兴盛,天津因商而兴,是中国北方的航运中心。清代晚期,内忧外患,1861年天津被迫成为通商口岸,九国租界的建立,各国侨民的涌入,天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五方杂厝之城。从另一方面说,这加快了天津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如1867年建成的中国北方最大、最早的军工产业天津机器局。1879年架设直隶总督府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营之间的中国最早的电报线。1880年李鸿章创建的近代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等等。天津租界区的设立,西方现代城市中的水、电、公共交通等一系列工业文明引入天津,西方的娱乐方式也通过租界进入天津,如跑马场、草地网球、西方古典乐等等。天津市民对于外来的娱乐项目做了有选择性的接受,如赛马项目,据《津门纪略》中记载,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交际舞则不被接受,一些社会名流痛斥交际舞不合传统礼法。客观上来说西方势力的侵入天津被动地加快了工业化的速度。电影作为工业化产品之一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引入天津,而电影的观赏形式与民众们传统观赏的戏曲方式极为相似,在固定空间中的静止观赏,民众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及背景下能够接受电影也是合乎情理的。
        结语
        自电影进入之初披着外来文化的外衣侵入天津,却并没有表现出水土不服,是基于天津自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繁荣娱乐文化基础。电影的市场魅力使天津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做出反应,国人兴建自己的影院,积极放映国产影片,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实现自身的文化转型的表现。天津放映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天津居民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与消费水平综合结果的展示。
参考文献:
[1] [英] 托马斯.艾尔萨艾瑟:《新电影史》,陈梅译,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2期
[2] 杨秀玲 《天津影视史论》第14页 天津教育出版社
[3] 同上
[4] 洪深 《电影术语词典》,上海天马书店,1935年版,第272页
[5] 陈刚 《从社区式经营到院线化垄断——早期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形成》,载《影史探问》,2011年3月
[6] 华鼎元.梓里联珠集[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