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物理复习课课例研究——以人教版《物态变化》复习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劳珏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智慧课堂”依托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劳珏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智慧课堂”依托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智慧课堂、初中物理、复习课、小组合作、虚拟仿真物理实验室
        一、研究背景
        1.什么是“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好多年前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理念,但受当时环境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它指的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合每个人的智慧与课堂当中。一方面,以课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的内容和环节必须依托课堂这一载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教育。
        2.传统教育模式下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很多学生对物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科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尚未成熟,而物理学科包含较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复习课是围绕“学生习题练习,教师习题讲解”开展的:复习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练习量大但缺少课堂实时反馈、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沉闷。这使得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会觉得学有余力,而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会觉得吃力,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只有部分学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课堂效率低下。
        3.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1]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2]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炒冷饭”地机械式将已学知识再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按照老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复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这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应用到课堂中,可以颠覆传统的知识的传递和呈现方式,给教学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个性化学习,所以从传统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将是大势所趋。
        二、智慧课堂教学课例(以人教版《物态变化》复习课为例)
        1.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物态变化》思维导图、提前分好学习小组(包含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登入平板学生账号;
        (2)教师准备:提前将复习课件和练习上传K12教师端、学生用纸质版导学案。
        2.课堂实录
        (1)微课导入
播放微课视频《饭桌上的仙境》,利用干冰升华的例子引出复习课,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2)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将思维导图拍照上传,教师随机选择四名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由学生亲手绘制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印象,再次学习,通过分析、推导、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大脑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3)利用平板电脑完成填空题,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学生在学生平板完成练习后提交,教师端电脑屏幕显示全班的答题情况和正确率,各小组之间讨论做错的题目,优等生发挥带头作用,针对本小组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评,若仍有疑问,教师再进行个别点评。
        (4)利用平板电脑完成选择题,设置倒计时,控制学生做题的速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答题效率,教师端电脑实时显示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每个选项有多少人选择,哪些人选择了哪些选项,教师可以实时了解每道题、每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若有小部分学生答错,课后再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5)简答题一直的学生容易丢分的题型,而物态变化内容又经常出现在简答题,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炎热的夏天,小明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游泳池游泳,他刚从水中出来时,恰好一阵风吹过,感觉特别冷,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的简答题,先小组讨论,再将分析过程拍照上传。针对学生平时漏答、少答的情况,小组之间的讨论可以查缺补漏,完善答题过程。教师随机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综合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集体讲评,教师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各小组再进行二次做答。



        (6)在复习“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长的原因,不可能在复习课上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教师演示实验,如何能够唤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呢?采用虚拟仿真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现场”实验,很多学生对于实验装置需要“自上而下”安装存在疑惑,通过使用虚拟仿真物理实验室操作,学生了解这样安装的目的是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避免重复调整。相比于机械化的背诵实验步骤,虚拟仿真物理实验室能使学生对具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体验。
        (7)综合以上复习的所有内容,教师在最后几分钟设置了互动抢答环节,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抢答,掀起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3. 课后巩固
        课后,教师在K12教师端布置本节课的相应练习,每道练习都配上完整的解析过程,学生可利用自己的K12账号登入K12网页版或者客户端进行答题,提交答案后页面会出现本次作业的分数和对应错题的解析,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错题情况进行分小组讲评。
        三、智慧课堂优缺点分析
        1. 优点
        (1)符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要求和方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具体措施,“智慧课堂”展示了教育智慧化的无限可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换代。
        (2)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借鉴K12网站上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习题、微课等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3)教师实时了解上课的效果。教师端电脑实时反馈各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每道题的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向和进度,及时解决问题,实现从“一把抓”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转变。
        (4)学生参与度高。学生本身就对电子产品有浓厚的兴趣,使用平板电脑上课已经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微课、虚拟仿真物理实验室使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转变为形象直接的视频和实验,再结合实时作答、抢答等互动环节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师生互动多元化。学生通过拍照上传、手写、打字、抢答等形式使得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更加多元化。
        2. 缺点
        (1)对学校软硬件要求较高。就我们使用的K12“智慧课堂”系统而言,课前需提前打开K12主机箱,打开希沃一体机后切换端口,进入K12系统,整个调试过程复杂且繁琐。上课过程中学生平板经常出现被迫下线的情况,需要重新连接网络再重新登入账号。学校的网络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影响到整节课的进程,部分学生“掉线”甚至完成练习后提交不成功等都很容易打断教师上课的节奏。
        (2)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端的体验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智慧课堂”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若教师不熟悉使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会占用课堂上很多时间来调试,打断教师上课思路,学生的听课进程。
        (3)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教师端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填空题只能设置一个空,不能设置有多个空的题目;在编辑题目过程中,不能直接复制粘贴带有格式的题目,每编辑一道题都需要粘贴到记事本后在重新复制粘贴到网页中。学生端不能自动生成错题集,每次练习中错题的收集对于学生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当下可以看到自己的错题,不能累积多次的错题。
        四、 智慧课堂优化建议
        1. 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智慧课堂”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3]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年轻教师先学习后带动年长的教师,通过互帮互助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
        2. 丰富校本资源。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需要在网上寻找大量的课件、微课等资源,费时又费力,还需要后期加工整合才能最终呈现一节完整的“课”。若本校或者与兄弟学校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形成优质完整的资源体系,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实现资源共享。
        3. 完善校园软硬件系统。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学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升级校园网络系统,重构网络架构,更换路由器等硬件设施;收集教师和学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完善软件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2]中国教育网. 一张图看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3]刘跃中,《初中物理“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试点专项课题《“互联网+”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8ZJY147)和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7B082)《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