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群文阅读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唐旭东
[导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通过将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进行组合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实现“学什么”到“如何学”的转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简阳市普安初级中学  唐旭东  四川简阳  641400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通过将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进行组合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实现“学什么”到“如何学”的转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群文阅读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进行一定探讨,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应用路径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单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方式,强调单篇课文教学的完整性,将单篇课文进行独立教学,忽略了与其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易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也较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而生,较之传统的单篇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模式的功效,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针对各种组合形式的群文阅读教学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针对性的课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一、根据同一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由于各个作者的名篇名作都分散于不同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呈现“零散化”“碎片式”的状态,学生很难对课文作者产生完整的印象,很难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体系。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往往可以借助作者为重要依据,针对同一个作者的多篇文章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背景、出身、经历和遭遇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熟悉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出现频繁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网络结构的完善。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这一篇散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了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朝花夕拾》中收录的剩余9篇会议性散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主,首先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鲁迅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去过的地方很多,对我国各地都有很多的见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则是鲁迅回忆童年妙趣生活是写下的。为了升华语文课堂教学主题,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朝花夕拾》中有多少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用来回忆童年的?(2)这些文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3)鲁迅先生想用这些文章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帮助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对其潇洒飘逸的为人处世的作风产生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野草》、《故事新编》等,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不断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根据同一体裁,进行素材开发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同一体裁的课文其实非常多,它们即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又存在风格迥异的表达方式,开展同一体裁的课文的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能够连贯性地学习同一体裁的课文,提高初中生进行课文阅读的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体裁的多篇课文之后,更好地实现对初中语文阅读的重难点突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课文,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和《梦回繁华》这几篇课文都属于科普性的说明文,这样的文章往往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为读者介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客观事物的相关原理和知识,通过采用对其做出说明和阐释,来向读者说明某种事物的关系、功能、成因、种类、性质、构造和形态等内容的宏观叙事风格,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了提高初中学生对说明文的叙事方式、角度和风格的理解,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这几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实际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初中学生观察、发现和对比这几篇课文的区别和联系,如同样的科普性文章,《中国石拱桥》采用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来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叙述;《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叙述方式来抓住苏州园林的景色特点;《蝉》则按照蝉从幼虫逐渐成长到成虫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梦回繁荣》则按照总分总的方式,采用空间顺序,运用摹状貌、打比方、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进行叙述。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说明文这一类型文章的认识。
        三、根据同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
 为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借助初中语文教材中同一种主题类型的课文进行有机结合,开展主题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索主题课文之间的文本联系,让学生发现自己阅读思考框架之外的惊喜,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和辨析,强化学生的语文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将《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散步》等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课文结合起来进行主题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厘清“父爱母爱”主题的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深入体会不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不同情感。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主题课文之间的体裁、叙述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篇课文教学来说,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会更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同课文中的内在联系,健全他们的语文知识网络结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然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能一日速成,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努力地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惜青. 浅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展开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研究[J]. 知音励志, 2016(22).
[2]高加荣. 浅谈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J]. 中文信息, 20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