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杨春霞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魂”和“根”,是推动我国进步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成都东部新区养马小学校  杨春霞    641402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魂”和“根”,是推动我国进步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为了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小学班主任应该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将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实现有效融合,把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核心资源。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融合路径进行一定探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融合路径
        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学愈发关注和注重。小学班主任教师应该担起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任,将小学传统文化融贯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始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基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实践工作经验,就进行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提出了几点见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社会发展和变革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和思想系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正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内顷,主要从思想和理想的层面来进行人格的塑造,促使一个的人生能够更加有道德、有价值、有意义。”而我国传统中华文化并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进行概述,伴随着它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已经浸透了我们的祖国大地,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源远流长。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信仰、优秀品德、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长河中,非常多的人致力于报效祖国,为祖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拥有着赤诚的爱国心理。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宗周时期开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已经萌芽,其中最著代表性的著作为《易传》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精神是对中华人民锲而不舍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和集中概括。
        (三)以德为本的儒家精神
        “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本体”。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一方面,“德”指的是个人品格;另一方面,“德”又指个人对个人、群体的品格,这就意味着个人的品德与整个国家的品德息息相关。
        二、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整体下降的客观现象,小学生的思想经济不能很好地跟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步伐,并且随着学生家长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理的愈发弘扬,甚至有部分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错位和偏差。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处于经济条件各方面较为优越的家庭中,缺乏挫折教育和生活的磨练,他们更容易心安理得地享受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很难对过往的生活疾苦产生共情。另外,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一部分人缺乏社会公德心,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和功利,当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很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进行融合刻不容缓。
        三、传统文化与当代小学德育教育的契合
        在实际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在契合点,为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于德育工作中:
        第一,举办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小学生的年纪一般还尚小,身心发展尚未完全,因而他们对他们的未来生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缺乏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尊心。因此,在德育教育活动主题选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小学生这一心理状态,设计适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以期他们今后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学校可以选择“爱国主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主题,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殷实的基础。
        第二,引经据典,渲染道德色彩。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著称为“文明之邦”,我国一直以来更加推崇更加具有仁义道德之人,这就意味着小学班主任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可以针对性地引用中国古代的道德典例,如“曾子避席”、“程门立雪”、“李士乐善好施”、“千里送鹅毛”等故事典例,在增添课堂趣味性之余也能在班级中渲染道德色彩,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迎合时节,渗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例如,当现今社会出现一些青少年法治道德观念缺失而导致社会出现损失的时候,班主任应该紧跟时事,顺势而上,设计相应班级德育教育主题;在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清明节,重阳节时,班主任也应该设计一些符合这些节日的德育活动主题。这样,在传播和弘扬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渲染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价值。
        第四,传授优良品质,开展德育教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对世界、人类、文明负责的国度,这份责任心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不论中国是在强盛的时期还是处于危难之中,都拥有着激昂的斗志和精神,培育了无数自强不息的中华人们。同样,这种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刚健有为的精神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小学班主任可以适时地对小学生传授相应的精神,促进小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校是求学的圣地,之所以称之为“圣”,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是培养道德的人的场所。只有学校培养出更多道德的人,学校才能实现在社会发展中的存在价值。而这,取决于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和资源,小学班主任应该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性作用,在对小学生进行专门性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班主任也要积极努力营造文化学习氛围,从传统优秀文化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品德美”,构造自身的“才能美”,铸造自身的“行为美”。
参考文献:
[1]刘福廷. 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J]. 考试与评价, 2016(6).
[2]鞠德玉. 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探析[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29):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