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 黄军
[导读] 数学学习中,习题解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已知信息,以此明确解题方向,合理应用恰当的方法准确解答题目。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共和小学  黄军  贵州遵义 563119

摘要:数学学习中,习题解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已知信息,以此明确解题方向,合理应用恰当的方法准确解答题目。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由此导致无法细致而认真地审题,频繁出现解题失误。为了预防学生因自身不认真而导致错误解题,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解题过程中静心审题,以保障题目解答的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当中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受到小学数学相关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小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小学生解题时的具体思维,对题目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将对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审题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审题不仔细
       小学生在平时解题中没有养成好习惯,拿到题目后总是着急去解答,读题的时候不认真,匆匆忙忙读一下就开始解题。此期间未能仔细去分析给出的条件,也没有分析题目要考察什么知识和能力,对题目意图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去解题,思路不够清晰,不仅速度慢,正确率也会非常低。另外,审题不认真,在读题的过程中抓不住题目所给的主要信息,对已知条件缺乏足够的筛选能力,就会出现遗漏关键信息,未能从中找出隐含信息的问题,从而使得解题困难重重。解决算式题中,审题马虎,容易把加号看成减号,从而使得运算出现错误。
        (二)存在思维定势
        学习某个知识点以后,教师会当堂进行习题训练,无论考察是不是这部分内容,学生都想当然以为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巩固练习。思维定势使其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审题上,按照固定的方法去做,导致解题错误。另外,小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解决中经常会先入为主,看到一样题型或者是相近的题目,认为自己做过这样习题,只要按部就班解决就可以。思维定式下急于做,审题比较大意,不能两个题型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方法错误,结果自然也就会出错。
        (三)隐含信息影响
        数学问题类型多,已知条件中经常包含着一些隐藏信息,对于解题来说极为关键。学生审题能力差,发现不了隐含信息,无法将其转化,运用到解题中去,致使难以顺利完成习题解答。发现隐含信息,但是不能有效应用,与其他已知条件建立联系,也会使得习题难以解答出来。有时候部分同学不能够联系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联想,从而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陷入僵局。
        (四)思维混乱
        小学数学习题中经常给出条件多,有些是无用的,很容易迷惑学生,这些信息存在使得题目变得冗长,学生在审题中容易出现混乱,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导致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过多受无用条件的干涉,使得数学思维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如何下手,这种情况是因为审题中思维混乱引发的,需要在培养审题能力中解决。



        二、数学教学培养审题能力有效路径
        (一)教师言传身教,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根据现在的教师观念来看,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从教师身上学来的。所以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来说,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审题的重视,在审题时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进行审题思考,提高学生对认真审题的重视程度。除了这些,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审题不认真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练习题时,就可以对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失误进行讲解,本来是选择错误的一项,学生却因审题不认真,选择正确的选项而丢分。教师可通过这样的讲解来提高学生对审题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相信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也会加强自己对审题的重视程度,更好地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养成。
        (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概括反映了数学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通常情况下,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学习与思考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合理演示、讲解抽象概念,以此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内涵。
        如“圆”章节内容中,其表明圆的周长可转换为长方形的长,而半径可转换为长方形的宽。小学阶段,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剪圆,并将其划分为六等份,然后尝试拼出长方形。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抽象数学概念,还可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印象。另外,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方法科学指导学生识别与分析概念,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养成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商场购物的场景:一个足球原价是120元,打七折,现在可以多少钱买下它?学习《三角形》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想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然后出示小红从家到学校的条路线图,把线路连接成三角形,最后向学生提问哪一条最近,为什么?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养成。
        结束语:
        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然后再从学生们的能力现状入手,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找出自身在审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反思,进而帮助小学生提升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伏静.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1(06):38+49.
[2]马文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1(06):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