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下的高中思政课堂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李文静
[导读]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诱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学科,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成为社会主义有志青年的一个标准,因此为了践行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就必须要在高中阶段重视利得树人。

郏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文静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诱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学科,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成为社会主义有志青年的一个标准,因此为了践行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就必须要在高中阶段重视利得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思政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思想上铸魂育人,才能保证新时代青年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上,不懈努力。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使学生包含民族自豪感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引领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学科,因此必须要始终坚持教学方向,为中国发展而孕育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视域;高中;思政课程;教学策略
        引言:高中生政府站身心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作用。高中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因此加大力度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是高中思政教育的关键人物,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新时代青年不仅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且还面临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高中生保持较高理想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强化责任担当起着指导作用。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当代高中生必将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提高当代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对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有着直接作用。总的来说在中国梦即将实现的关键时期,重视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思政课的首要任务。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利得树人教学时,往往没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度的重视显性教育,而对于思想政治中的隐性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只是注重理论讲解,只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拓展理论深度和广度。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完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使受教育的主体这一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充分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组织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最后仍然沿用以往的利得树人教育内容,没有及时创新。有些思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忽视了根基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在讲解时也缺乏中难点突出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使得学生的学习远远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始终不高。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
        (一)重视教育主体,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组织课程实践时,必须要充分突出学生的教育地位,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德育素养。就高中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必须要切实融入到思政教育实践中才能够起到作用。针对于此,教师只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现象,在从社会现象中逐渐孕育自身的道德素养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关系和道德观的重要理论,因此通过让学生从思想教育实践中去分析实践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生已经到了较为叛逆的青春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深化认知结构。
        (二)引入隐性教育,拓宽立德树人教育途径
        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方法的间接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相对于枯燥的灌输理论来讲,隐性教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理念开展德育教学。隐性教育主要包含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榜样教育等内容。其中校园文化包括校训、校纪、校风等,校园文化起着确立人生信仰的导向功能、树立人生目标的激励功能、重视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和增强集体力量的凝聚功能。因此,学校要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导,将历史沉淀和特有的精神文化作为深厚的底蕴,不断使校园文化得到优化。在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结合非常重要。隐性教育对于德育的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促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责任意识和价值观。
        (三)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红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激发与提高。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红色资源的教学作用。课堂实践通过开展学生讲思政课、辩论赛、主题演讲、研究性学习等,课外实践通过组织良好的社会调查、观摩庭审、红色文化传播、走进民众的生活、保护环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之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际中去。通过实践教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辨能力,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科学世界观和思想观。
        结束语: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高中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课堂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主体并完善教育方式、手段和途径,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杜爱.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程教学[J].好日子,2019(30):00241-00241.
[2]孔立芬.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思政课堂实践.
[3]尹飘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性分析[J].科学咨询,2019,000(043):174.
[4]柳静.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性研究[D].延安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