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蒋庆芝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第二初级中学  蒋庆芝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抽象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去简化数学问题,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就是要找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串联,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换成较为直观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使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来说,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实际问题,而后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解决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培养
        引言: 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他们往往很难将知识运用出来。这些学生只是能够将数学知识和公式记忆,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却无法有效地选择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处理。针对于此,在新时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换成形象的数学模型,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增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
        小学生天性好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课堂互动环节,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指导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而如果缺少课堂互动,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课堂互动是促进师生之间相互适应的重要环节。第一,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就离不开组织有效的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尽情地拓展数学思维,也可以直接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请教同学或者教师,从而通过多途径的思路解决问题,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第二,课堂交流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敢于面对实际问题的思想。在组织可能互动时,教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为基础,展开课堂互动环节。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合作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取长补短,建立健全自己的建模认知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增进同学情谊。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同学之间也会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活力。


其次,在班级课堂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而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开展课堂合作环节,可以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关键,只有使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保持较高的热情,才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模型。
        三、注重任务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对其布置一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一般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布置以学生当堂完成为主要的着眼点。只有学生能够当堂完成的任务型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充分重视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布置相应的建模能力培养环节。比如,在建模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绘画来表达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这个绘画过程本身就是小学生培养其建模能力的重要步骤。其二,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只有在不断的任务完成中才能得到提高。一般说来,只有在老师不断为小学生学习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强化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鼓励以及鞭策,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实际上,这才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真正途径。
        四、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数学学习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换言之,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们要增强其空间学习能力就离不开其对立体思维的观察及研究能力。首先,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尽量多地展示实物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生活经验来讲,小学生接触到的更多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实在物品,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才是小学生最为熟悉的。所以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逐步培养实际上离不开其对立体物品的感知。其次,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小学生要逐步培养小学生对真实物品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一方面以小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正确的、合理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建模技巧,通过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思维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立体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启发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更多地学习手段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芳.在生活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浅谈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18):84-84.
[2]王娟.聚焦核心素养——巧用现代技术提高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J].考试周刊,2019,000(012):80.
[3]林瑶.例谈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语文课内外,2018,000(009):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