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所虹
[导读] 乡村幼儿教育工作自始以来就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教学资源的稀缺、师资力量的匮乏、幼儿生源的逐渐递减……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方法。

纳雍县张家湾镇中心幼儿园  所虹  贵州毕节 553313

摘要:乡村幼儿教育工作自始以来就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教学资源的稀缺、师资力量的匮乏、幼儿生源的逐渐递减……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方法。而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关键就是要将农村环境的劣势转化为教育上的优势。所以,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推动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无疑最为有效。本文针对当前的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运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语言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农村幼儿园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
        引言:乡村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教学水平也难免落后。因此,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都产生了错误的教学观念:想要让幼儿得到更好地教育就要致力于“去乡村化”。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其实反而让他们的教学工作更难开展。确实,乡村幼儿园教学存在着“乡音难改”“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但是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乡村、成长在乡村,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去乡村化教育”实属不智。而且,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宗族亲缘同样对幼儿教育大有裨益,何必要“舍近求远”,以城市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来要求自身呢?
        一、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文化界,乡村的东西总被看成是草根,并且被那些带有偏见的人所摒弃。其实,在乡村民俗文化当中同样有许多为人称道的优秀内容,如民歌、歇后语、打油诗等,这些民俗文化内容完全可以应用于乡村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内容反而更加适合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幼儿学习。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等形式,鼓励家校互动,将本地文化中可移动的部分“请进”幼儿园,例如请会唱山歌的奶奶家长来园给孩子们教唱山歌。而对于不能移动或不便移动的,则可以采取绘画、录音、录像等方式,将各种相关的影音图像带入教学情境之中,从而使本地文化真正走到儿童身边。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去观摩本地的文化活动,让幼儿聆听到那些来自乡土带着泥土芬芳以及大自然生命力的声音。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本地演出的民俗戏曲,让幼儿领略到民俗音乐的魅力。甚至教师还可以邀请本地优秀的戏曲大师、民歌歌手来幼儿园内进行教学演出,让这些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多年造诣的“民间教师”带领幼儿去学习这些乡音文化。
        二、借助乡土生活资源,锻炼幼儿交流能力
        语言本来就是生活、劳作场景下的交流沟通方式,学习语言如果能够回到这样的场景当中自然就能事半功倍。而在乡村当中,最多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和劳作场景。


所以,乡村幼儿教师不妨将幼儿带到这些生活劳作场景当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气息,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去锻炼提升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
        例如,农村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农村最常见的农作物来开展生活常识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分别在一年四季去观察水稻、小麦的生长情况,让幼儿看到这些可以食用的农作物是如何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株果实累累的粮食。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到粮食的播种以及灌溉、施肥等环节当中,让幼儿直接参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一起收割粮食,让幼儿体会收获的喜悦。而在这样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就随时有机会穿插语言教育:播种粮食时带领幼儿一起诵读《悯农》,观察粮食植株生长时学习相关的打油诗,收获粮食时跟随农民伯伯一起高唱丰收的歌曲。如此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教育活动也变得生动有趣。幼儿在跟随教师嬉戏玩耍的时候就能学到原本课堂上需要重复几遍才能记住的知识。
        三、借助乡土地域资源,开展户外教育活动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走出园门就是农村广阔的天地。乡村幼儿园需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因势利导,使大自然成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的场所。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与自然融为一体,带领幼儿歌颂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锻炼幼儿放声高歌的勇气。
        例如,在万物生长的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外出踏青,站在春风里带着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优美的诗句。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教师也能在一片“知了知了”中写出“夏天到,知了叫,火红太阳当头照”这样的儿歌,让孩子们在风扇带来的凉爽中感受到炎炎夏意。即使是在草叶枯黄的秋天,教师也能给孩子们布置观察星空的课后作业,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带着孩子们唱出“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样优美的歌谣。当然,在银装素裹的冬天,教师也可以在烧着火炉的温暖教室里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冬公公”“冬天到”这些关于冬天的歌谣,然后带着孩子们做好全副武装闯入冰天雪地里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让他们体会到冬天难得的趣味。这样,幼儿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者亲眼观察,幼儿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会得到质的提升。
        结语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幼儿来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就是他们成长的精神摇篮。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对乡村教育优势的舍弃,是对城镇化教育的追逐,乡村教育失去了本来拥有的乡土味,又没能获得城镇化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悬在了半空中,如果乡村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用上足够的精力,发掘出乡村教育的优势,乡村教育是不是会变得更好呢?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自觉利用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游戏文化资源、生活文化资源,探索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逐步拓展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喜爱家乡的乡土情怀。
参考文献:
[1]卢素芳.乡土教育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93-94.
[2]李雨霖.农村幼儿园混龄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