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入情入境 促进量感生长——以教学《1米有多长》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李云琼
[导读]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测,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四川省彭州市延秀小学   李云琼  611930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测,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量感的建立开始时较多的依赖经验积累,教学基本计量单位时可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知识冲突,感受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而在教学衍生类的计量单位时,可顺应学生逻辑发展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原有单位的不足,从而体会到学习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六单元53-55页《1米有多长》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在学生认知冲突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为之后建立标准的1米长度观念做好铺垫。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量感生长之“生根发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告诉我们:一堂好的数学课,有趣的引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有趣的引入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开始新的课程。在教学《一米有多长》时,通过故事情境引入:“动物游乐园新开张,小动物们听说有好多好玩的游乐设施,都想来体验一番。看,来了好多小动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嘴里念着:“超过一米要买票。”“长劲鹿要买票,它比一米高;小乌龟不买票,因为它比一米矮。”......有学生质疑:“小山羊刚好一米,需要买票吗?”这时候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有说要买的,也有说不买的。老师抓住时机提醒说:“你们说了不算,看售票要求。”这时,一个孩子恍然大悟般:“老师,我认为小山羊不买票。超过的意思是要比一米高,而小山羊刚好一米,没有超过,所以不需要买票。”孩子们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老师顺势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米究竟有多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米”这个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由此生根发芽。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量感生长之“枝繁叶茂”
        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只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可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数学构建新知中极其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1米有多长时,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米长的长方形纸条,用吸铁石固定在黑板上,提问:怎样能量出纸条的长度呢?有之前的学习经验,学生马上想到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基本长度单位厘米进行测量。在测量前,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并想想需要注意什么?(1)、正方形要对齐起点。(2)、正方形之间要挨紧。(3)、要对齐长方形上面的线,不能歪了……接着请一个孩子来示范先摆两个,其他孩子仔细观察,判断摆得是否正确。


接着进行小组合作,两人或三人一组,用同样的方法在米尺的背面摆好1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小,又要挨紧对齐,较为费力。当老师说继续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测量时,孩子们炸开了锅:“太麻烦了……”师顺势提问:“那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吗?”“我们可以用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来量。”“对,这样要快一些。”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就这样,孩子们在愉悦的心情中迅速摆好,嘴里还念叨:“10,20,30······90,100。”还有的孩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1根纸条10厘米,用了10根,10个10就是100厘米。”同学们为这个孩子精彩的发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补充:在用摆的方法去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实这把尺子名叫米尺,刚好1米。就这样,孩子们利用已知知识构建新知,建立新的概念,这是在矛盾冲突下进行调整所产生的,是学生自己实践所得,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结果。学生不仅感知了1米的长度,还理清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量感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并有着“枝繁叶茂”的趋势。
        三、合作体验,用心感悟——量感生长之“开花结果”
        一位数学家曾说:“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此话真实的道出了数学练习的重要性。一个好的练习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纵向体验1米的高度。3人一组,1人当模特,站直身子,1人用米尺测量,1人在1米对应的位置贴上白色的贴纸,做上相应的记号。角色互换,每个人找到身体上的1米的高度。1米的位置怎么不一样呢?1米在你的胸脯上,1米在我的肩上,1米在他的脖子上……引发学生思考:贴纸的位置不同,那是因为每个同学的身高不一样,但是1米的高度始终是一样高。老师追问:“你读六年级时,1米的贴纸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这时出现了两种声音,有坚决说赞同的,有坚决反对的。两方争执不下,这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的手高高举起,如同老鹰扇动的翅膀。那就请这个孩子给大家讲讲吧!只见他将尺子拿在手里,大踏步走上讲台,胸有成竹地将尺子立在地上,说:“请看,现在1米在我肩膀这个位置,到六年级我肯定长高了。”形象地将两只脚踮起来,“看,现在只到我胸的位置了,贴纸的位置要改变,但一米还是这么高。”多么形象生动地长高,多么真实质朴的体验。身体上1米的高度已刻在孩子们的脑袋里,印在孩子们的身体上,每个学生就是一把移动的米尺。
        接着横向体验1米的长度。3人一组,1人当模特,两手侧平举,掌心向前。1人将0刻度对齐指尖,1人在1米对应的位置贴上贴纸,做上记号。角色互换,每人都找到身体上的一米,然后量、估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准确性非常高。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操作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量感在生长中开花结果,形成学生的思想,为以后长度的测量和运用奠定基础。
        量感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并实施适切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量感的持续生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