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在整本书阅读推进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程琳
[导读] 预测这种阅读策略在故事性的整本书阅读推进中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其追踪情节发展、促使其加深理解感悟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蓬溪县下河小学校  程琳

摘要:预测这种阅读策略在故事性的整本书阅读推进中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其追踪情节发展、促使其加深理解感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测;整本书阅读;兴趣;追踪;理解
        随着中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已开始向往整本书的阅读。而这篇幅较长的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过程一般较长,部分学生易在较长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新鲜感产生倦怠,或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或虎头蛇尾,甚至弃读。因此,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进行推进势在必行。整本书阅读推进中的策略很多,在这谈谈预测在整本书阅读推进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预测?预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针对阅读文章的线索对文章内容的发展形成假设,并带着假设性继续阅读,不是只有猜测文章内容,须有不断的检验假设的过程。教材三年级上册整个第四单元集中安排预测这种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操练,可见预测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预测一般用于故事性书籍的阅读中。学生可在阅读前根据故事题目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阅读中根据故事内容、书中插图对下文进行预测;对开放性结尾进行延展预测。在整本书阅读推进中运用预测,除了在阅读前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书的标题进行预测可激发阅读期待外,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故事主角命运,情节发展、插图……等方面对下文进行预测会对整本书阅读推进起到以下作用。
       一、预测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持续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成一定厚度的整本书的阅读,更需“兴趣”这剂强行针,来维持漫长的阅读过程。而也只有读者带着活力和热情来阅读整本书,读者才能体验理解所阅读的作品,感受欣赏作品的美,评价所阅读的作品。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主角命运预测,定会将学生阅读中的疲惫清除,促使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使其阅读变得生机勃勃。例如:《没头脑与不高兴》这本书,当学生读到没头脑小时候种种“没头脑”的表现后,老师引导预测:“仙人帮他变成大人,他作为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一栋300层大楼,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根据对主角的特点了解和自己生活成长经验去推想、猜测,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此时再让学生去追踪故事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瞬间被点燃。
        二、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本书情节的追踪,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的推进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一个故事的灵魂。”儿童文学书籍情节的变化更是出其不意。在学生阅读这类书籍过程中,教师抓住故事情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对下文进行预测,如同将学生的手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受每一次跳动。



        以《木偶奇遇记》为例:匹诺曹出逃害爸爸被警察抓;匹诺曹疲倦,把脚搁在火盆上睡觉,被烧光双脚;他不听蟋蟀劝告落入强盗手里;他说谎遭到惩罚,鼻子长起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本书阅读推进过程可抓住情节的逐步披露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步步预测下文主角的命运。例如:学生读了第八章知道:杰佩托为匹诺曹去读书倾其所有,匹诺曹深受感动。此时引导学生预测:匹诺曹会兑现自己的诺言每天都去上学吗?读了第九章引导学生预测:匹诺曹在木偶剧院扰乱戏班的正常表演,帮主会将匹诺曹烧掉吗?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学生阅读速度略有差异,还可以引导阅读靠前的孩子为靠后的学生提出预测问题。利用师生互带、生生互带,激发每一个阅读层次的学生不断追赶故事情节。所有学生必定沉浸故事情节中,心系匹诺曹,与其同呼吸共命运。
这样的吊足胃口似的预测能使学生在预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如同追剧一样的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期待。
        三、预测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根本目的
        大多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在阐述一个经验,作者想通过文字“潜藏”的含义或情节的跌宕变化分享给读者生活的经验。小读者专心致志地阅读故事就如亲临现场,身临其境,会与作者想传达的主旨达成共识或与其生活经验、行为、思想进行比对,而引发读者沉静地思考,从中使读者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而且还能受到教育,获取成长的营养。但是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的共识、情感体验、反思,容易随情节的变化转瞬即逝。如果教师能抓住书中表现主旨的关键细节处引导学生对下文进行预测,学生必定整合上文内容或脑中对主角的已有认识,对下文进行合理推测。例如:在《木偶奇遇记》阅读过程中,“蟋蟀”劝告匹诺曹,“不听父母话的孩子,任性离家出走,他们在这世上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匹诺曹会听劝告吗?为什么这么预测?学生必定会再回头去文本中抓细节找原因。学生预测道:匹诺曹不会听劝告,因为上文杰佩托把匹诺曹的手刻好便觉得头发被拽掉;把匹诺曹的脚刻好的一刹那杰佩托就觉得鼻尖被踢了一下,可以看出匹诺曹非常调皮,他不会乖乖听劝说的。在预测时,小读者通过“反刍”将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总结。当然学生也可以迅速调取自己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相似情节进行合理推测。例如:在学生看了“匹诺曹不听蟋蟀劝告,不仅饿了肚子,双腿还被烧掉了。”这个情节后引导学生预测:此时匹诺曹见到了爸爸,吃了不少苦头的他会改掉调皮任性的毛病吗?有学生预测:匹诺曹会改变,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不听父母的劝告后吃了苦头就明白:爸爸妈妈妈平时的唠叨都是为我们好。而学生读下文验证后会发现:匹诺曹不知悔改。如此鲜明的对比,既加深这名小读者对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感受,又在读者心中形成了鲜明的是非观念。这样的预测过程使学生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瞬间产生的感受表达出来,既加深了读者对书本的理解,也利于帮学生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
        由此可见,预测这种阅读策略可用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中,而且必将对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阿德勒,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M]. 商务印书馆,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