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浅探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陈丽
[导读] 在进行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时,文言文的阅读可谓是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可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更乐于采取传授知识的做法,过分注重背诵和翻译、课堂形式呆板无味,没能关注到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致使学生知识增速慢、自学能力弱、文化道德修养迟迟得不到提高。

福安市第八中学   陈丽

摘  要:在进行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时,文言文的阅读可谓是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可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更乐于采取传授知识的做法,过分注重背诵和翻译、课堂形式呆板无味,没能关注到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致使学生知识增速慢、自学能力弱、文化道德修养迟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现准备在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及方法优化必要性的前提下,以包括但不限于教材文本的案例,指出意境提示、活动指导以及生活启发等形式,以期能够尽最大可能改变现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毫无疑问,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具有的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的特点,长久以来都深受赞誉。可是与此同时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言文的内容和现在的时空距离比较遥远,很多高中生都不能马上理解其中的含义,无法领会它的优美意境,学习难度因此倍增,从而造成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感出现,语文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阅读能力优化的角度探讨该问题,不失为一条有价值的途径。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面临的问题
        (一)过于关注背诵和翻译
        在当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一项常规的教学方式便是背诵,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教师甚至在课程标准之外要求全文背诵,再加上生硬的翻译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再加上文言文教学在内容方面本身便与时代脱轨,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必然的事情,由此造成的课堂学习效果受到制约问题也便随之出现。除此以外,因为对背诵的要求挤占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对引导学生完善学习方法,融入教学情境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方法灵活度不够
        当前教师在进行高中文言文课程教学时,存在教学形式没能够随着课程要求的需要而有效迁移,从而出现教学形式不够多样的问题,这就让学生对于时空距离较为遥远的文言文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当前阶段进行高中文言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补充学生易于发生兴趣的活动,或者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增加更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内容,以便让丰富的活动、灵活的方法给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疏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与生活化相疏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缺少兴趣,没有信心深入了解为人背后的历史背景,语法知识等项内容,而且在学习文言文之后,不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同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导致生活与实践相脱离,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二、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优化必要性
        (一)课标的对应要求
        新课程标准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更加关注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意识到其情感发展的目标,并屡次强调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文言文还有优势之处在于语言简洁,常常几个词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与优美的意境。比如我们看苏东坡所创作的《定风波》一词,里面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短短两句话,词人的旷达心理便展露无遗,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再比如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细腻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拳拳孝心,都会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熏陶,而若想使学生得到更加顺畅的思想陶冶,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中,阅读的指导无疑是非常具有语文特色的,它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学境界。像在司马迁《史记》节选的《鸿门宴》里面,一个又一个丰富甚至有些复杂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对于学生思想的触动是很大的,如项羽豪气冲天又刚惶自用,学生在阅读《鸿门宴》时,通过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观察,可以了解到他英雄的一面,也可以了解其自大浅陋的一面。上面这些例子都可以充分证明,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会让学生得到应当树立自信又不应当盲目自大的思想教训,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完善,达成与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要求。
        (二)语言的学习要求
        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法优化,其必要性还体现在语言的应用价值方面。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指向写作,而不是只停留在阅读的表面层次,所以也就应当避免将枯燥的翻译和课文背诵作为教学主体形式。文言文魅力很独特,其内涵丰富、语言凝练,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了了十余字却给人与很大 浮想空间,有如勾画出一幅绝美的秋江晚景图。类似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平时写作中加以借鉴,从而让学生增加对于母语的认知,促进其应用。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一句,便很容易想到“贻笑大方”的固定用法,使这一成语的应用范围更宽阔。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要求,是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优化必要性的又一集中体现,高中文言文教改能提升学生对母语的应用水平。
        (三)人格的培养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受到应试体系的影响至深,因为升学压力的巨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接触社会各个方面,这种成绩第一的观念,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要求是漠视的。现今,人格内涵愈加丰富,包含开放型、学习型、民主参与型等人格类型,这些人格类型在高中文言文内容皆有表现,比如我们看《左传》之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选文,因为到了国家危难关头才想到自己,主人公烛之武对于郑伯是并不满意的,但是他依然承担起责任游说秦国的责任,凭借“焉能亡郑以倍邻”的观点,成功使秦国退兵,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意义,也有人际沟通方法的启发功能,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乐于交流和善于沟通的开放型人格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例子之中,人格的培养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它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再比如当代社会强调增进法制观念,讲求公正,在法律框架之内,履行义务,行使权利,而完善高中文言文阅读引导方法,同样具有这方面的指向功能,教材里面,尚法的内容虽然不多,同样值得引起充分的关注,如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四册有黄宗羲的《原君》一文,便值得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指导,让大家从中汲取到具有现代意味的精神营养。



       高中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对于那些相对简易的文章来说,他们往往可以独立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在关键的教学节点,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会让学生得到方法、内容和思想的全面启示,下面举例加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突破背诵和翻译的局限
        针对常规的背诵和翻译的教学形式,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阅读指导方法,以便学生可以从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感受到阅读文本的魅力。
        1、宏观分析对背诵和翻译的突破
        教师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对文言文进行分析,背诵和翻译只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形式,如果在这种形式之上,增加一些宏观的思考,会让阅读更有深度,更有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应当以文章的脉络为突破口,向学生展现一个有意思的艺术世界,使大家感受到文意的宛转有致。比如在教学至《诗经》中的《氓》一诗时,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从女子对于氓不同称呼的应用,揣测她心态和命运的变迁,初遇时以“氓”相称,是陌生的感受;恋爱时以“子”相称,敬重与相思并存;热恋时的“尔”足见亲密之意;婚变后的“士”有着决绝和悲愤的味道。学生将在教师的提示下,更加宏观而清晰地体会到文章在思路和逻辑方面的整体性。
        2、问题启发对背诵和翻译的解放
        背诵和翻译的阅读方式并非不好,而是往往会陷入到思维僵化的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完成对僵化思维限制的突破,从而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参考文言文的具体内容,提出同文本直接或者间接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全面提升对于文本的兴趣及分析水平。举例来说,据此标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设计下述问题。其一: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其二:形象后面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其三: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从不同的文章中分别提取出送别、爱情、闲适、边塞、政论等不同的角度。当这些问题为学生所解决之后,他们将进一步增加阅读的兴趣。而在面对具体文本时,问题也可以设置得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以提出苏东坡的写作风格、《赤壁赋》创作时创作者的生活状态、“明月”、“长江”、“洞箫”、“酒”、“舟”等意象的代表意义等。总的说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这种问题引导形式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直接进行有尝试的思考,继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到文本的主题之所在。
        (二)活动角度的启发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应当避免停留于原始的诵读与翻译阶段,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不但无益于思想境界的深化,也将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教师启发学生参与一些富于探究性的活动,则是意境引导之后的必要做法。比如当教学《
孔雀东南飞》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以活动的形式探索焦仲卿同刘兰芝之间故事的结局,思考刘兰芝和焦仲之死的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展现出的思想价值。利用类似问题的活动探究,学生将会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于人的本性的残酷束缚,理解主人公死亡的必然性。而针对同一篇文章,还可以有使活动进一步继续下去的做法,让学生在不间断的活动中得到文本的主题及内涵深挖的可能性。比如在探讨焦仲卿同刘兰芝之间故事的结局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时代爱情悲剧”这一课题进行研讨,要求大家联系古今中外几个典型悲壮的爱情故事,包括梁祝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等,用以拓展大家的阅读视野,并且使之在比较和联系中感受到教材主体文本的独特之处,如刘、焦二人为什么不私奔,而是要选择“自挂东南枝”这样的结果等。也就是说,活动角度的启发能够让课堂阅读教学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达成。
        (三)生活角度的诱导
        最后,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实际,给学生别样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文言文所产生的年代和今天相距遥远,若是不能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难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只会为了应对考试而掌握最浅层的东西。实际上,高中阶段的教材文言文篇章,以及根据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章,都有着含英咀华、字字珠玑的特色,教师如果能够把这些文言文内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会使学生基于时代背景感受到文言文无可取代的魅力。比如当教学《阿房宫赋》时,可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分析此文的意图所在,突出其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句子借古讽今之意。并启发学生从《阿房宫赋》主旨的角度分析当前一些热点国际事件。
        生活角度的诱导可使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于文本阅读,有助于对主题及中心的把握。与之同理,语文教师在上  《师说》、《赤壁赋》、《兰亭集序》、《劝学》等课文内容时,可将其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完成具有生活指向的探究性任务。
        总 结: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其中所牵涉到的字词、读音、翻译、背诵等项内容,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而实践能够证明,采取阅读这种看似老旧的方式,恰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构建形成良好的热学互动课堂,这正是教师所乐于见到的成果。具体操作中,教师利用艺术提示、活动指导以及生活启发等形式,会让阅读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缓解长久以来阅读不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荣龙.“语言建构与运用”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8:24-25.
[2]陈军.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方法[J].甘肃教育,2018(7):14-16.
[3]韩信龙.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当代教研论丛,2018,7.
[4]王钢.高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6.
[5]孙金学.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赜[J].成才之路,2018,6:45.
[6]张增广.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堂及建构——以必修1第二单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4.
[7]冯建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由三次修改《赤壁赋》教案引起的教学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