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改革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韦延川
[导读] 《新课标》提出,义务阶段的音乐课程应“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兼具,即要以审美为核心,理解音乐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传达的文化思想,并且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处于主体之位,而教师起引导作用。

平果高级中学  韦延川   531499

摘要:《新课标》提出,义务阶段的音乐课程应“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兼具,即要以审美为核心,理解音乐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传达的文化思想,并且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处于主体之位,而教师起引导作用。当前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即要求培养全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将从当下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进行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音乐;德育;教学模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教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这段话,点出了音乐之于人的心灵净化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对“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课程比较受欢迎,课堂相对活跃的音乐课来说,进行德育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学生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既学习知识也提升文化与道德修养。
        一、初中音乐课程的现状
        “立德树人”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好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应立德树人,并且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以下就初中音乐课堂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问题所在。
       首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中未充分体现。以往的教学以教为主,课堂是教师的大舞台,基本以知识的传达、技能的传授为主,而忽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情感态度的塑造。在教育教学中,没有长远的教学规划,课堂与课堂之间缺乏连贯性,只求教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这就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欣赏能力欠缺,只用耳朵去听,嘴巴机械地唱,忽视了情感的注入。
        其次,教师素养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音乐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不占考试分数,教师也就比较轻松,而且“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会唱,懂乐理知识就足够了,“副科”的位置使他们放弃了提升自身修养的高要求。因而,现阶段,部分初中音乐课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渗入到课堂中。但是,在新课改中提到:“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而不是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 [1] 音乐本就是传达情感,呈现内心情绪的,感染力较强,因而,音乐教师应着重德育能力的提升,为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而努力。
        最后,课程资源未能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上课基本上以教材为主,但在课堂上会发现学生对教材的喜爱度不高、接受度不强,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教材缺乏趣味性,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仅仅学习教材上的作品,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欣赏作品的能力。音乐课,一般每周两节,时间有限,难以满足课程“立德树人”思想渗透的要求。新时代快速发展要求音乐课必须与时俱进,将“立德树人”作为宗旨。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改革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
        虽然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现在在初中音乐课堂上,仍以教师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学生学唱歌曲为主,忽视了音乐在德育方面的教化功能,这就改变了音乐课程应以“人文性”为主的初衷。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积极学习新课改最新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专业乐理知识的教授可以减少一些,而多选择适合学习与发展的音乐形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奋发向上的关键时期,可以多选择一些励志的歌曲,鼓励学习。


比如《相信自己》《最初的梦想》《怒放的生命》等等,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树立为追寻梦想而努力的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道德素养。
        此外,教师也应结合当下时代背景,选择相应的歌曲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让学生学习《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等歌曲。让学生明白今日之盛世是昨日之革命者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珍惜当下的静好岁月,并树立“大我”的观念,为祖国而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单一的思想灌输是枯燥的,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接受,但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思想,效果将加倍。
        (二)、立足教材,深挖音乐作品的德育功能
        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背景,传达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一首音乐作品时,不能仅满足于会唱就行了,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一首歌产生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情绪、感情投入到作品中,才能将作品的意蕴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此外,音乐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学习中,要引导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学习通过与作品的交流来净化内心、洗礼精神、升华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耳熟能详,如果只是学唱,很简单,每个人都会。但这是一首赞扬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革命者为解救处于水火中的民众而奋勇抗战的历史的歌曲。激昂、愤慨是它的基调,应把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就应该先讲述歌曲创作的背景,年仅19岁的曹火星1943年在晋察冀边区,在目睹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坚持抗战的情形,有感而发创作而出。可以让学生看抗战的视频,感受共产党的大无畏的精神。每首歌曲都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渗入“立德树人”的思想。 被感化的学生必将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提升德育素质。
        (三)、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舞台应该充分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蕴含的哲理,并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课堂应该是生成式的、动态化的,应该具有“课堂生态美”,反对教师表演式的一味灌输。[2] 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主动感悟,才能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渗透。
        具体来讲,差异化教学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从整体学生来入手。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喜欢追星、紧追潮流。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稍有该动,比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健康的音乐形式学习。例如在大多数学生以周杰伦为偶像,教师就可以选择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来教授。在课堂上,可以先以周杰伦与妈妈相依为命的经历入手,然后闭上眼睛静听,想象自己和妈妈相处的画面,理解妈妈的无私与伟大。学生真正受益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结合学生特点才能让学生更好受益。
        第二方面是各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在整个课程中,可以选择几节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接受能力与感悟能力,让学生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讲解这首作品创作的背景、创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通过这首歌得到的感悟,希望借这首歌传达给同学何种思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发挥集体的能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思想道德水平也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提升。
        结 语
        “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立的目标。在初中音乐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应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入手,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学会成长,学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处于学生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因而,教师应肩负重任,提升自己,挖掘素材,创新课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任重而道远,音乐教育事业在各方的努力下回发展壮大,我国终将成为音乐强国。
参考文献 :
[1] 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8):48-51+56.
[2] 顾明远.《现代德育论》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8,(3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