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杨桔
[导读] 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云南艺术学校  杨桔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以下为详细分析。
关键词: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4/4 拍,分析曲式结构后,我们可以得知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整个第一乐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主部材料是由一个带附点的二分音符加一个一拍的三连音,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都是同音重复,而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则是级进下行。主部主题从节奏型来看,与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十分相像,在接下来的主部中一直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
        连接部材料借用了主部材料的节奏型,并且将主部材料进行展开,可以看到,连接部材料的开始跟主部材料开始时一样的,然后连接部材料选择了将三连音继续做和弦分解式向上发展,推动连接部。
        从调性上来看,这个乐章从 d 小调开始,中间短暂经过降 B 大调和降 D 大调,在这之上做了一系列的离调后回到了 d 小调,然后进入连接部。在连接部即将结束时转到 d 小调的关系大调 F 大调,副部便从 F 大调开始。结束部依然保持在 F 大调上,到即将结束时转到 a小调。展开部的引入从 C 大调开始,到中心①时到达 A 大调,然后转到关系小调升 f 小调,到中心②之后转到 e 小调,再转到 d 小调。到中心③时调性转到下属调 g 小调上,然后进入d 小调的属准备。再现部回到主调 d 小调上,到连接部时转到了同名大调 D 大调上,后转回d 小调。到结束部时转到降 B 大调,后转到 A 大调,最后转回 d 小调,并一直保持结束。
        可以看到,在这一乐章中,有三种调性转换的关系:1.三度关系转调;2.关系大小调转调;3.同名大小调转调。在这三种转调关系中,第二种关系大小调转调是使用的比较多的。随后,我们来到第二乐章。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变奏曲式。整个乐章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主部、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第三变奏、第四变奏、第五变奏和尾声。
        首先笔者想分析一下第二乐章的材料。这个乐章的素材是围绕着主部素材来进行变奏的。主部材料很简单,节奏型是很简单一个二分音符加上两个四分音符,配上和弦分解形式,用弱力度将人带入了情境。
        第一变奏将主部材料进行变奏。
        第一变奏的内部使用的素材不变,只是将节奏型改变了,把简单的节奏型变得复杂了一些,并且在其中加入了三连音。第二变奏相比第一变奏,将节奏型又改编了一些。
        第二变奏中将节奏型变成了很细碎的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附点音符,配上大提琴声部相对来说较长的气息,让第二变奏更加紧凑一些了。
        第三变奏在节奏型上更加紧凑了第三变奏为全奏,节奏型一样,四个声部都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十分整齐、统一,配合上强力度,让第三变奏十分有力量,到达一个高潮。在高潮之后出现的第四变奏,将整个氛围都放缓了许多。第四变奏的节奏型可以看到比之前几个变奏都要缓很多。


从谱例中可以看到,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是二分音符加上两个四分音符,第二小提琴声部是全音符,第一小提琴是比较流畅的,是每拍三连音,这样在一个节奏型不是很跳动的情况下能够让三连音保证第四变奏不至于缓到呆住,还是有流动性的。
        第五变奏在第四变奏的基础上,又有一些不同。第五变奏的开头可以说是从第四变奏中慢慢变化出来的,在第五变奏中保持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和二分音符加上两个四分音符的节奏型,慢慢加入了十六分音符,到后面一提、二提、中提三个声部齐奏十六分音符,大提琴走旋律声部。尾声部分逐渐缓和下来,慢慢用二分音符代替三连音,最后以弱力度收尾。
        从调性上来说,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从上面的表格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基本上是在同名大小调上进行转换。从和声上来看,在这一乐章中,出现了半音化的进行。半音化进行的和声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游离不安的。
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是三部曲式。整个乐章分为主部和中部。主部从强力度进入,可以看到,主部材料的主要进行是级进上下行。从调性来看,第三乐章的调性从 d 小调开始,中间短暂转到 a 小调后很快又转回 d 小调,可以说整个主部基本属于 d 小调。中部从 D 大调开始,中间经过离调和弦,但一直保持在D 大调上。就第三乐章的和声分析情况来说,在这一乐章中,使用的和声基本是比较传统的和声。
        最后,我们来到第四乐章。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终乐章共分成六个部分,
        分别为:A 段、B 段、A1 段、B1 段、A2 段、尾声。
        第四乐章的划分如下
        从笔者分析第四乐章的材料情况来看,第四乐章从弱力度进入,A 段开始时采用了齐奏,且是在不同高度上演奏同一条旋律。可以看到,A 段材料先是同音重复,然后级进上行后做和弦分解式发展。
        B 段从强力度进入。通过一级-四级-三级的属七和弦-一级这一系列的声进行后,级进上行。A1 段从弱力度进入。材料与 A 段一样,只是在之后的发展中比 A 段发展的更加深入。B1段从强力度进入。材料与 B 段的材料相同,也是先通过一级-四级-三级的属七和弦-一级这一系列的和声进行后,级进上行,唯一不一样的是调性有变化。
        A2 段从弱力度进入,材料与 A 段一样,没有经过压缩、递减等方法。尾声从弱力度进入。尾声从齐奏开始,将 A 段的材料进行了整合,然后进行升华。从调性上来说,第四乐章的调性从 d 小调开始,B 段依然保持在 d 小调上,A1 段从 d小调开始,B1 段从 g 小调开始,A2 段回到主调 d 小调,到尾声时到达 d 小调的同名大调 D大调。可以看到,在第四乐章中的调性基本在主-下属关系的转调和同名大小调转调。
这一乐章的和声非常有特点。在这一乐章中出现了半音化进行和远关系转调。可以看到,在这一块中出现了大量的半音化进行。而半音化进行也常会带来了和声上的连锁离调,远关系转调,或者说是“调性对置” 。“调性对置”是指在两个音乐结构的分解处,在句读之后,不用转调的过渡、不用离调(或有转调性质的单声部过渡)即出现新调,这叫做对置。在对置时新调一般都(虽然并不总是这样)是出现在前调的主和弦之后。调性的布局别具一格,色彩丰富,明暗对比明显;半音化进行的使用扩大了音乐的张力;主题与动机的发展矛盾冲突明显。舒伯特充分挖掘了弦乐四重奏的这一演奏形式的潜力,在戏剧性以及冲突感上都有如交响乐一般。
作者简介:
杨桔,1996--,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