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黄小艳
[导读] 课堂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指挥棒。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黄小艳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指挥棒。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的艺术设计问题    提高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当中的锤子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对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和积极思考,愉快地学习。因此,必须重视课堂的提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高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远的层面。以下结合我在二十几年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改革、更新,吸取前人有效经验,谈谈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
        一、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身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矛盾,新知识的出现和过去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无包含着矛盾,可以说,矛盾是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契机,所以在备课当中,语文老师就得寻找课文中包含着的矛盾,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矛盾,人物活动中性格、行为的矛盾,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经过老师点拨,就可以去伪存真、求同去异,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为作者范仲淹那种博大胸襟所感动;在讲授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一文时,教师就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提出这样的问题: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欧阳修却大写游山玩水,饮酒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都是北宋的改革派,都遭受到贬谪,他们的政治观点相同,为什么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感情却不相同呢?这样一问,学生就想弄明白:欧阳修所说“山水之乐”究竟指什么?这样就引发学生通过文段中描写的自然景物的语句,以及作者与滁人在亭中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等语句,了解作者在文中实际上有意避免流露伤感的情调,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单纯是“在乎山水之间也”,而是能够与滁人“同其乐”,不因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而颓唐,这是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相通的地方,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再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疑问:“愚公没有山神的帮助,不知要经过多少代人才能挖走这两座山,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交流,各情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愚公不“愚”,他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而挖山,表现他的坚定信念,愚公的“诚”感动了天帝,天帝叫山神把这两座山背走,这个“诚”就是远大的目光,宏伟的抱负和克服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困难而具有不可动摇的恒心与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学生就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当中学到了新知识。
        二、研讨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引发联想的能力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值得探究的,文章内容上不但有教育意义,能够丰富充实学生头脑,语言上更是一种财富。它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优美,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健康的休息,得到美的熏陶;从中挖掘语言潜在的意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落;同时还能使学生浮想联翩,表达思想,创造情境,留下无穷的韵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或者深究语言的底蕴,或者根据课文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特色,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引发联想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时,为了挖掘诗歌中语言的精炼、含蓄,提问:“‘寻常’一词表明什么?何以选在岐王家中?‘几度’又表明什么?和崔九家中又有何关系?作者这样设置是何目的?”这样一问,学生就讨论交流了,答案不一,教师再加以一一点拨,循循善诱,学生终于认识到这“寻常”、“ 几度”足以见到友谊之深,正属风华正茂。也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社会正是处于繁盛时期,这样就可以透过表面的语言,挖掘到文章思想内涵。学生不再把思维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能够更深刻地联想到广阔的画面,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三、牵引式提问,有利于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课堂中的提问,既要求围绕突出中心,又要求提出问题有条理性,如果是质问那些和中心关系不大,或者极为深奥、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或者问的问题杂乱无章,这都是不科学的。那么采用牵引式的提问,可以使教学过程既严密又富于条理。牵引式提问是指以大领小,从小到大,由一个大问题,分解出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这样的提问,脉落就清楚了,条理性和严密性就加强了。
        比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先设计一组大问题:(一)题目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让学生把握重点);(二)本文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的对象);(三)全文在写法上按怎样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脉落层次)在这些大问题的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一系列小问题:(1)文中总列了哪三个比较?较突出的是哪一个?(2)描写济南的雪按怎样的角度?运用何种手法?(3)写济南城用了哪些拟人化了的词?有何作用?(4)借哪些事物写济南的水?突出怎样特点?学生解决了一系列的小问题,从而就自然而然地再引到那组大问题,文章的深刻内涵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因此,在课堂中语文教师应针对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采用恰当的提问方法,抓住契机,巧妙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疑点、文章的节骨眼;同时为学生提供解答问题的支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艺术的评价。形成有自己课堂特色和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要达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