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齐浩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   作者:齐浩
[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

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屯小学  齐浩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在《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中说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渗透情感,把准作品情感的脉搏,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一、巧妙铺陈导语,诱发学生情感
        我们都知道,客观的情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识心理,而且能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到过新疆的葡萄沟,游览过奇妙的双龙洞,看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登上了雄伟的长城。今天,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北方去,到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大草原上去,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住;到了那儿,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的小朋友,一定会热情的接待我们,请我们喝奶茶,还要请我们吃奶豆腐。”学生们一个个绽开笑脸,他们的情绪表明,已经开始进入情境,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再比如教学《穷人》一文的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的一间小屋,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又黑又冷、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正坐在火炉旁一边补着破帆,一边焦急地等等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的情景。当桑娜听到屋外那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小船,但是海面上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桑娜又想到了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通过我这样的描述,学生的心很自然地“纠”了起来,很多学生都紧张地望着我,我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的心悬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关心桑娜和西蒙两家人的命运。教师、学生、作者的感情就融为了一体,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所要表达东西,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总在它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这些关键词、句,会强化课文的情感因素。教学中应紧紧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就抓住了“如此而已”这个词语,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挖这个词的言外之意:一个国家的总理,室内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不过这样罢了。学生由此可体会出总理办公室陈设的简单,深为总理生活的简朴而感动,对总理的敬爱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再如《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是穷人桑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优秀品质的高度浓缩。抓住这句话去理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想象:“非这样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很快便领悟到:桑娜善良的本性和强烈的同情心,促使她来不及仔细想为什么要抱走孩子的理由,更顾不上考虑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和困难。学生理解了句子,就能很好地把握桑娜那种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三、利用“班班通”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他们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这时班班通教学设施就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准确地运用与课文意境相符的乐曲、录相、图片等,可起到创设情境、渲染意境、感染打动学生的作用。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用声像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怀念和敬仰之情。在教学时,我准备了相关的视频,在作了简单的导入后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配上悲壮的乐曲和激情的解说词,把情感教育推向了高潮。再比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我用班班通播放轻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讲到丑小鸭就要离开妈妈离开伙伴,独闯陌生世界时,我选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随着乐曲,我用悲凉的语调解说道:“可怜的丑小鸭,将要过着孤苦伶仃、凄凉悲惨的生活,他悄悄地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他流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望着曾给他带来欢乐与痛苦的家,然而他舍不得离开妈妈,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喊着:妈妈,妈妈……”在我刻意营造的这种情境中,很多同学都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学生的内心与丑小鸭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收到 了说教无法比拟的效果。
        四、加强朗读训练,升华学生情感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特别是经典诵读,更是中华泱泱大国民族魂的体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产生情感体验,升华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还指出:“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段话道出了朗读对情感培养和熏陶的巨大作用。加强朗读,关键在点拨上下功夫。点拨得法,则能让学生品味“文中味”,悟出“文外味”。我要求学生朗读《触摸春天》一课中的“拢住蝴蝶”一段时,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安静是一个育童,抓住了会飞的蝴蝶,谁能惊讶的读一读?”李伍雪读得尚好, 我鼓励:“读得不错。但她好像在说一件事,在说一个正常的小女孩抓住了一只蝴蝶,谁能再把表现惊讶的字词找得准一些呢?”……接着,我又通过范读、带读和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找出“竟然”这个词来重读,让学生去把握通过朗读也能把文中的意境读出来。学生在反复吟哦揣摩中,与“安静”心灵沟通了,也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想方设法投学生之所好,因材施教。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我们就是那开渠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条溪流引进学生的心田,让“情感之花”在学生心田灿烂开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