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江秀娟
[导读]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无限的审美体验。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古诗词的审美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本文认为美育在古诗词的渗透中需要从知识的积累、情境的导入和对古诗词情景的联想和想象三方面共同入手。

江秀娟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无限的审美体验。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古诗词的审美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本文认为美育在古诗词的渗透中需要从知识的积累、情境的导入和对古诗词情景的联想和想象三方面共同入手。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美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085-01

        引言: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共包括四个方面:在语言能力方面上的建构,包括听说读写;在思维方面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的经验思维,活学活用形成的迁移知识的思维,以及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反思形成的反思思维;在审美维度上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审美形成自己的审美思维,渗透进自己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在文化理解上对古代、现代、本国、国际、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形成关怀思想[1]。古诗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应当着重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知识的积累
        对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语文知识积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典籍茫茫,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尚且只是摸到了大门,连登堂入室都还不算。另一方面,经过之前的学习与积累,高中生们也应该意识到了学习古诗词是“痛并快乐着”的,既为诗词中蕴含着美而感到震撼,又为文言文的难学难解难背难积累感到痛苦。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古诗词就一定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积累[2]。
        首先是字词的积累。例如《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特点的开山之作,其中的很多篇目都非常美,但是由于《诗经》成书年代的久远,里面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不经常使用的字词,许多学生在将《诗经》中的篇目顺利读一遍这第一关上就败下阵来。更别提读懂《诗经》,深入了解《诗经》的美。在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即有《诗经•静女》篇,但是其中却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如“炜”等。教师应该在授课中让学生们将这些都积累下来。
        其次是句子的积累。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这些本身蕴含了典型意象的诗句会帮助学生加强对其它遇到的诗句的审美性理解。
        最后是意象的积累。在我国古诗词中,许多意象由于经常出现而拥有了独特的指代意义。例如长亭、短亭、柳枝等通常与离别有关;桃花用来形容美人,梧桐象征悲凉与凄伤,等等。对意象进行积累,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确立古诗词的基调,帮助进行审美阅读。
        二、审美情境的创设
        提到古诗词必然会想到美,这是我国社会、乃至全世界对我国古诗词公认的赞美。但是高中生由于知识的匮乏和思想的不成熟,并不能够准确把握古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美。例如在《氓》这首古诗中,许多同学不理解“氓”是农民的意思,直接把它翻译成“流氓”,甚至将“匪来贸丝”翻译成“土匪抢走了我的丝线”,整首古诗的审美一下子就偏了。这就是高中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知识缺乏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古诗词中渗透美育教育时,要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3]。



        例如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是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是对声音形象的赞美。教师在讲这篇古诗时就可以先播放一段弹奏箜篌的音乐,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并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音乐带给了自己什么感觉。在正式讲课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箜篌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个古老的乐器,并粗略讲解弹奏箜篌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声音无法用文字表现,诗人就用形象与画面来展现,通过读者对画面的形象从而在脑海中听到画面中的声音。如果是直接描述,诗人大概只能写演奏的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是怎么弹奏的。一篇古诗写下来不是古诗,反而成了说明文,介绍如何弹奏箜篌了,因此,作者在这里运用通感的手法,只字不提李凭是如何演奏的,反倒说起湘妃洒泪、素女忧愁、昆仑玉碎、凤凰清鸣、芙蓉泣泪、香兰大笑来,通过密集的意象堆积,让读者的视觉感官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这些视觉感官上的冲击都是由于他们听到了李凭的箜篌,是由听觉感官引起的。读者受到了视觉感官上的震撼,自然就会想要去经受神女湘妃们所听到的声音,于是在想象中读者自己也听到了李凭的箜篌声,也跟着神女湘妃一起洒泪忧愁了。进而达到了审美的体验高潮。
        教师在教授这首古诗时最重要的情境创设就在于将故事中所表达出来的画面表达给学生,让他们仿佛在脑海中亲眼见到了古诗中出现的故事,这样,学生才会沉浸在这首古诗中。
        三、联想与想象
        在古诗中,不说许多景象学生们不曾见过,就是古诗的作者们也未曾见到过,全凭想象,李白的诗句就是想象的典型,也是想象的高峰[4]。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另一方面,由于古诗词篇幅的短小,诗人们不得不对诗歌进行极限的压缩,把能删掉的字都删掉。因此我国古诗中几乎见不到连词,古诗的上下句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完全没有关系,就是各写各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联系不在表面,而在深层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句的每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老树旁边就一定要有流水吗?并不一定,可是读者在阅读时会自动带入,将每一句中出现的意象想象在同一个场景里,于是在读者的情感感受中就出现了《天净沙•秋思》中所蕴含的望极天涯的凄苦羁旅之情。
        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去感受、去联想和想象。例如,古诗词中出现了湖,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见过的湖进行联想。比如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作者要表达的隐逸山水的自然舒适、怡然自乐。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一个人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守着一片田地、几件房屋,自给自足,不用与外界进行任何交流,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情景来让学生想象陶渊明在诗中表达的生活,从而达成对诗歌中作者形象的审美。
        综上所述,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把美育教育渗透进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字句以及关键意象的了解与知识积累,学生积累的知识越多,在阅读古诗词时就越能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形象美。另外,教师也要通过情景导入、联想想象等方法带领学生主动走入诗词的世界,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意象,从而理解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参考文献
[1]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72-75.
[2]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000(004):10-12.
[3]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18,000(010):8-11.
[4]于磊.美的回归--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继续教育研究,2003,000(005):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