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李婧绮
[导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而又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语文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听、说、读、写、看共同联系的一门人文学科。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李婧绮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午街铺镇雨洒小学  652400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而又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语文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听、说、读、写、看共同联系的一门人文学科。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途径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81-01

        引言
        小学阶段是塑造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我国悠久的历史产生兴趣,通过榜样的力量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豁达。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门非常有乐趣的教学方式,同时对小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关乎着他们每个人往后的性格与才能的发展方向。新课改后,教育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和传承能力是一个重点,所以各个学校重视并实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是主流趋势。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让小学生看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传统文化介绍的书籍,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对所看内容的领悟能力。真正的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是同时强化小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基于此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做更好的文化传承使者。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小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人的一生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的最强时刻,这个时期需要做好记忆开发工作。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学生认识更多生字。通过有效阅读,学生会对生字有一个了解,反复阅读后自然就会写,此外,阅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启蒙教材,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这些教材。教师在讲解生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习效果。教师的形象,除了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也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写字漂亮,学生也会模仿,写出漂亮的字体。
        (二)深入挖掘教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简单易懂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快速地理解。鉴于此,为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语言、方式交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了解古人的交际礼仪,并以此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来源。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不同朝代的人打招呼、朋友交谈的画面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不同朝代的人在人际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并让学生模仿古人交友,以此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借助传统国画,陶冶审美情操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精挑细选地引入了优质国画插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陶冶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金木水火土》《天地人》两篇课文共同使用一幅国画插图,以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为背景,呈现了“天地人你我他”6个汉字和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自然世界,使得学生在反复朗读和体悟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熟课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在插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最后回到现实中与同桌交流,感受人的价值。如此,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修养,让中华优秀传统国画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四)积极拓展延伸
        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因此,教师应积极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对《将相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通过讲述“蔺相如”与“廉颇”两个人物的故事,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注重大局的高尚品质以及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精神,也体现了廉颇勇于改正自己错误、以大局为重的精神,赞扬了爱国情怀。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关于描述爱国情怀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将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进行融合
        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绝不能拘泥于课堂上的读写练习,更多地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支配,让每个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优缺点自行弥补不足之处。对于弱项强加练习,铭记“读”与“写”可以分开练习,但是应用时,它二者合二为一效果才会更佳。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在自由时间对自己喜欢的小说或散文进行仿写,让他们自己朝着兴趣来练习写作,这样收获会更明显。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读与写的课外活动,并呼吁小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写作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的作文中可以引用更多经典的历史典故,使他们的文章更富有灵魂,可读性更强。
        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正确阐释二者融合的学理要义,不断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提高其文化自信,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谢小通.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4}(22):49-50.
[2]杜得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2021,{4}(09):82-83.
[3]池贤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4}(21):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