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低年段学生德育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李惠娟
[导读] 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德育教育的主体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学校需要联合家庭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德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思想认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德育体验,进而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李惠娟   坪山实验学校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德育教育的主体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学校需要联合家庭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德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思想认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德育体验,进而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家校共育 低年段 小学生 德育教育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77-02

        合格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需要在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下足功夫,提升道德素养,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德育素养培养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主体所重视,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坚持贯彻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引导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一、联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在德育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实践落实方面,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小学低年段的班主任,需要认真研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从最基础的学科教学入手,从自身做起,发动身边的老师们和家长们都能够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引导孩子们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观念,在实践知识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德育能力,进而从基础着手,为接下来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在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这节课之前,笔者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笔者通过和任课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前期备课沟通交流,确定本节课德育思想教育的方向以及各个流程。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就结合本班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状况,结合孩子们的家庭,开展课内外德育教育活动。课前,让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家人在家里的活动相片。课堂上,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为孩子做的一件事,带领同学们回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温暖,形成我爱我家的教育思想。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教师已经能够将学生引导到“爱家”思想层面,接下来在课后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寻找家庭的元素,感悟家庭的温暖。除此之外,指导孩子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明确角色责任,家庭中人人有活,人人为家庭做贡献。通过教师课内教育活动以及家长课外教育引导活动,学生能够在爱家以及尊重孝敬父母责任等方面,形成较强的意识,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密切家校交流,提升德育理念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倡学生家庭和学校教育需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实施德育教育活动。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在校德育行为表现和德育行为学习状况和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在信息时代下的交流手段可以是多样化的,微信、QQ、钉钉等App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这些新技术手段也为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教师专业德育教育引领的作用,提升家长的德育教育理念,更新家长的德育教育思想,带领家长一起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及更新家长的德育思想理念,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单独聊天等多种形式来针对学生德育教育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德育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班级微信群或公众号来发布一些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在家长的协助下,能够更好的感悟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教育文化思想,能够主动践行,真正实现小学生在爱国、爱家、责任、诚信、友善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利用班会平台,普及德育知识
        班会是宣传德育思想,提高学生德育能力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做到认真研究班会活动、组织各个环节的内容,高效地利用班会平台来普及德育教育。低年段学生喜欢的是生动形象的画面、富有参与感的活动是孩子们获得德育体验的途径。笔者通过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增强德育认知,获得德育知识。每次班会前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人物角色串演,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能够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更加直观有效的获得德育知识。根据低年段的学生在知识面相对浅显和能力有限的情况,笔者认为通过专门的德育教育主题班会,可以引导孩子们重视自身德育行为的培养,提升道德观念。


例如,在讲诚信班会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到班会学习体验中来,教师用发生在自己身上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引导和感染学生,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诚信的品质。此时,家长们来讲一讲诚信小故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教师和孩子们的分享,在交流中形成诚信共鸣,进而在三方主体,深度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诚信的意识,在生活中落实诚信的行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班会平台来让同学们自己讲一讲身边的德育故事,了解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带动身边的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德育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来,丰富孩子们的认知,拉近学生知识学习和德育能力提高之间的距离。
        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德育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参与,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积极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锻炼。与此同时,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还能够团结家长的力量和家长一起共同实施德育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德育能力。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以及具体流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家长的因素,结合家长的具体特点来开展适合学生参与适合合作共育的社会实践类型,引导多个主体在相互沟通交流促进的过程中,来真正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增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同学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力量。校园内可以通过每月开展一次的劳动大扫除,教师全面统筹,小组长负责制,组内人人有事做,擦洗桌椅、地板,整理图书角,清理卫生死角,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变化。在社会实践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家长来进行组织和引导。一方面确保低年级学生的人生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配合教师对学生德育行为进行引导。除此之外,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家长良好的德育形象,引导同学们以父母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寒暑假期间,布置一些有关家务活的特色任务,例如,晾晒衣服、打扫卫生、洗碗、整理衣服,每一项通过表格,以图配文的方式,家长负责监督检查。在社区服务的时候,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带上小桶、抹布擦洗社区中的垃圾桶,孩子们在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干净整洁,卫生环境对于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社区的美丽。孩子们劳动实践后的内心是喜悦的,家长们也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陪伴他们的成长。
        五、开展德育反思,完善认知体验
        德育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通过家校合作共育学习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教室和家长的引导之下,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德育反思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德育反思活动。同学们能够自我反思,查找自身在德育学习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能够通过相互讨论,互相纠错来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通过不间断德育知识学习渗透以及德育教育活动的参与,同学们在德育知识学习和能力实践等多个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多样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解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反思。课前五分钟,班主任可以引导同学们认真回想自己在昨天一天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样错误的行为,将问题讲出来,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在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反思,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请教班主任。在家庭生活中,教师引导家长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家长,都应该在不断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德育教育的水平,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反思,一起进步。与此同时,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德育反思活动,同学们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完善自身的德育认知体验,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魅力,进而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以优秀的榜样为引领,完善自身品德素养,促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才能够更加直观有效的促进学生德育行为的养成德育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有必要发挥积极的教育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以榜样为力量,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学习和活动参与来增强德育知识体验。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以及帮助进而在不断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道德感、正义感。在今后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以自身优良的德育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汤苏南.试论家校联动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J].试题与研究,2021(18):125-126.
[2]谢玉兰.基于“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路径分析[J].新课程,2021(20):222.
[3]黄献芬,莫薇霖.构建“135N”体验融合式家校共建德育新样态——以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1(09):36-37+43.
[4]周捷.借助家校共育  构建德育网络——城区小学家校共育开启德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07):233.
[5]卓伟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德育教育探讨[J].教育界,2020(38):95-96.
[6]杨强.“家校一体”小学德育新路径[J].教育,2020(26):43.
[7]喻凯.试析小学德育中“家、校、社会”一体化学生管理模式[J].吉林教育,2019(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