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李亚琴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李亚琴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小学  陕西  宝鸡  721013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手实践  数学课堂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74-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动手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数学概念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他们对课本上的概念很难理解清楚,况且小学数学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学习清楚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表象上升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周长”的学习最早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学生对“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这一概念很难理解,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描出树叶的边线、黑板的边线及在方格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进而明确长(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续圆的周长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学习克、千克等质量单位时,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来硬币、铅笔、0.5千克大米、盐等物品,教师提供天平,通过称物品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知1千克、1克到底有多重,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质量单位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二、运用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上,老师若能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就会降低知识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3cm,4cm,5cm,8cm的4根小棒,让学生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学生就会发现,“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从而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又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通过先摸一摸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个面,然后将纸盒展开观察各个面之间的关系,最后组内讨论计算方法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及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将数学知识在实践、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三、运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数学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计算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而且要让学生理解算理,能举一反三,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计算教学,无论是一年级的简单的加减法,还是高段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如果都能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加、减、乘、除各种运算的含义,准确归纳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比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让学生用一张白纸折一折,涂一涂,直观得到结果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16、分子3是如何得到的,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能知其所以然,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是每位学生必备的一项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学生在列式计算之前动手画一画,就能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题。比如,练习题“沿半径是5m 的圆形小水池周围铺一条1m 宽的石子路,石子路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计算之前若能画个草图,就不难看出,本题中石子路的占地面积也就是计算圆环的面积,题目中已知的5米是小圆的半径,5+1=6m是大圆的半径,然后利用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又如,在解决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问题时,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标准量和比较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避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变感性认知为理性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动手实践的机会,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为把数学课上成学生喜欢的、真正高效有内涵的课而不懈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