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迁移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陆桂兰
[导读] 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广泛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感知机会,教师要在数学知识梳理、数学思维历练、数学迁移训练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自然完成学科学习目标。

陆桂兰    广西省百色市深百实验学校  533013
【摘要】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广泛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感知机会,教师要在数学知识梳理、数学思维历练、数学迁移训练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自然完成学科学习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思维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00-01

        引言
        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密切相关。对于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而言,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维习惯。在深度学习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从问题本质出发,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方式而言,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课堂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一、学习迁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利用一种知识的学习影响另一种知识的掌握,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学习另一种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迁移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在繁杂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因为,小学数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复杂多变的,每个知识之间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学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让他们整体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利用旧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利用新知识来巩固旧知识的印象,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思维能力。以“分数混合运算”一课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习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以此确保知识的有效迁移,提高知识学习的灵活性。
        二、运用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本身就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一个教学的目标。比如,在带领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时候,因为正负数的零点是个纯抽象的相对概念,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固有原点,是对生活的动态、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海平面与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为零点)、楼房的剖面图(楼层间楼板为零点)、两辆汽车从车库分别开向相反的方向(车库为零点),然后,再让学生手里拿着温度计进行观察(冰点为零点)。这样,学生就能从直观角度理解正负数以及零点的相对性了——也就是从直观思维路径达到了抽象思维的迁移。



        三、巧妙预设课堂,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向学生传输数学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感受知识的生成与迁徙,从而增强学习感受,促进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转变传统单向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图形,将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楚,并能够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公式,是本章节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第一步,先组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复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究圆柱体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上下底面积和侧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奠定探究的基础。第二步,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课前准备的圆柱体模型,通过拆解的方式将其变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求出展开后图形的面积,即圆柱体的表面积。第三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圆柱体的积木,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探究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很快能借助以往的学习知识,计算出上下底圆的面积。但是在计算侧面积时,由于是实心的圆柱积木,没有办法通过拆分的方式变成长方形,探究学习的过程一时陷入了僵局。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以展开的长方形边长和圆柱体哪些数据有关为提示,为学生点明各部分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都能够在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准确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在参与过程中内化吸收推演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样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从新的思考角度进行了实践和应用,为深度学习活动的落实奠定了很好的应用基础。
        四、对接生活迁移训练
        数学知识迁移要与学生生活形成对接,学生对生活数学有不同经历,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进行引导,利用生活化的训练内容展开调度,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建立学科基础认知。数学实验、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应用等,都属于深度学习的范畴,而且带有生活属性,教师结合学前调查展开推动,给学生提供丰富训练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对接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以生活化例子导入:小明帮妈妈去市场买食材,其中白菜2.5元一颗,西红柿2.7元一斤,红薯3.2元一斤,如果这三种食材他都要买一份,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思考后得出式子2.5+2.7+3.2=8.4(元)。随后教师就这一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要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目标下,教师应重视并有效引导学生思维迁移。
参考文献
[1]张美群.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新课程(上),2019,{4}(09):135.
[2]金淑梅.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小学时代,2019,{4}(23):46+48.
[3]王有成.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4}(6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