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剖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聂巧 聂兰
[导读] 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小学生智力和脑力发育阶段,容易遇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教育。否则小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多问题,造成不可弥补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全面支持学生的学习之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聂巧  聂兰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和平街小学  645350
【摘要】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小学生智力和脑力发育阶段,容易遇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教育。否则小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多问题,造成不可弥补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全面支持学生的学习之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27-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让小学生过早接触了太多不利信息,使小学生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性格和思想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被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性格与学习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一、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小学生正经历着褪去幼稚,逐渐迈向成熟的心理历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降低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开始变得独立,但是他们的情绪也是非常不稳定的,不仅有着儿童时期典型的情绪特征,还具有更加鲜明的强烈性和不协调性。与此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就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始终维持在健康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提升。学生只有具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提升学习效率。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细微的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展开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来对学生的学业、交际以及为人处世方式进行指导,进而逐步加强小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具有一定凝聚力的班集体,保证班级管理质量。
        二、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不仅要学习在学校的知识,而且很多家长还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生课余时间都在上培训班或者补习班。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除了睡觉吃饭,几乎都在做关于学习的事情。如果没有人开导学生,由于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郁郁寡欢,产生考试焦虑或者缺乏食欲,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开导,让学生知道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只会感觉到紧张和焦虑,还会感觉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需要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二)小学心理教师水平有限
        现在小学的心理教师队伍整体教育能力较弱,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不感兴趣。大部分心理教育课程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兼职授课的,未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专业技能,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有效作用。在心理教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教师权威性过强使得学生不敢与教师说真话。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教给学生解压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排解
        教师也不能时时刻刻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能观察到情绪问题较为明显的学生,所以教师可以把排解压力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遇到压力和其他问题的时候会给自己缓解压力。第一种方法是转移注意力,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遇到烦心事时,不要一直去想,这样容易钻牛角尖,应该多和人沟通,学会倾诉,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给自己找到一些发泄方式。例如,在教师发现某位学生最近的情绪非常消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偶然在美术课上发现该学生的画上画的是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手拉手的画面,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耍,或者看看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或者更加专注地学习,这些都可以缓解该学生的消极情绪。还有一种方式是培养自己的爱好,这样在我们遇到困扰的事情的时候,不会找不到事情做。
        (二)提高心理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心理教育水平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心理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心理教师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进的心理教育方法并将之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明确制定小学心理教育要求,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制定专门的考察机制,要求心理教师准备公开课,及时考察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小学班主任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中心的原则,运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家校合作的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胡艳秋.浅谈新时期如何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9(A5):5-6.
[2]刘春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9(A5):7-8.
[3]赵松柏.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7):163-164.
[4]朱明.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