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教学原则下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石央青
[导读]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指导导论环节的设计。文章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导论环节中三种直观手段的具体应用策略,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石央青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关小学  615899
【摘要】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指导导论环节的设计。文章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导论环节中三种直观手段的具体应用策略,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83-01

        语文课堂的引入,作为课堂的开始,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背后隐含的内涵,逐步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因此,导学环节是一座桥梁,可以把学生从课堂的准备阶段转移到教师的预设教学中。
        一、运用实物直观的手段,营造情境
        (一)选择实物开展直观教学
        所谓实物直观就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运用物理直观的手段来指导课堂,会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例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教师首先在开课时点燃了一根火柴。学生们看到语文老师这样做时非常好奇。他们不禁好奇地看着燃烧着的火柴。当火柴烧尽时,老师就问小学生:“刚才火柴能燃烧多长时间呢?”大家都回答说很短,可能也就几秒钟时间。这时候老师又接着问:“一棵树成材又需要多长时间呢?”同学们纷纷回答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老师接着又说:“火柴得来不容易吧,因此我们要怎样做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要“节约资源,保护树木”。老师接着说:“你们的回答很正确,如果我们不节约使用,我们就会遇到如《去年的树》课文中的悲剧故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这样一个简短环节,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教学情境。
        (二)走进现场开展直观教学
        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现场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就充分利用学校有一个荷塘的条件,带领同学们来到荷塘周边,对同学们说:“大家能不能说出一句诗,形容一下眼前荷花盛开的美景。”同学们朗声说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结合眼前的美景,学习诗歌中的名句,无疑会给学生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与小学语文课程有联系的实物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细心去找,用心去设计,都会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选择走出教室,走到现场,开展现场教学,看看实景,一样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但是,我们要防止滥用,把什么东西都搬进课堂当中,或者每一次课都是走出教室去,这是不现实的。教师选择实物直观这种手段时,必须力求简便高效,为教学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借助模象直观的手段,激发兴趣
        (一)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
        所谓模象直观就是指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教师运用多种媒介辅助,让学生由熟悉的多媒体音像画面进入到文本的思考与探究。


如一位老师在讲授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时,就利用歌曲《七律•长征》的MTV展开课堂的导入。课堂教学一开始,她首先给学生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的MTV,让雄壮的旋律与红军长征时豪迈的画面,直观地冲击着小学生的耳朵和眼睛,强烈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播放完老师问:“大家觉得好听吗?想不想自己来唱一唱呢?”小学生都响亮地回答:“想!”这就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深入分析这首诗丰富的内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自己制作或整合课件资料
        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就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作为导入。课件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先后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景色,以及船夫驾驶小船过河的画面,让小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使学生为学习这篇课文做好心理准备,为以后阅读课文做好准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让人们应接不暇。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收集和组织,就能发现丰富的音、视频、图片等资源。结合课文内容,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精彩的导言设计。
        三、运用言语直观的手段,创设悬念
        (一)利用名言警句激发学生
        所谓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能动的反应形式。语文课程归根结底是语文课程。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必要的。名言格言是学生不断积累的重要内容。了解学生积累的名言名句,并在教学中加以充分运用,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思考。例如一位老师在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对同学们说:“曾经有一位我们非常崇敬的开国总理,在年仅12岁时,也是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大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最强音,大家能说出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能够在年龄如此小的时候就立下这么远大的抱负呢?”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激起了同学们迅速的回应,纷纷回答说是周恩来总理。这样的导入设计,并不需要太多辅助手段,但却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用谜语引发思考
        猜谜语也是言语直观的手段,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找妈妈》一课时,一位老师就对孩子们说:“小时着黑衣,长大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这是哪一种小动物呢?”简短的话语,却形象地描述了青蛙的特点,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谜底是青蛙。通过猜谜语这个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就为高效展开《小青蛙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此外,言语直观的手段还有很多,还可以运用引入热点、讲笑话、说故事等等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资源,都可以广泛地引入到导入环节当中,灵活运用,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为一堂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欢乐节日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何晓清.小学语文教师直观教学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9.
[2]顾美玲.语文课堂导入法的多元化设置例谈[J].语文天地,2017,(33):37.
[3]王琴.直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 2017,(05):106.
[4]夏文静.小学语文直观性教学的“失当”与优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02):19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