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   作者:张开健
[导读] 中学体育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当然,体育教学问题不仅关乎中学生本身更是关系民族兴衰、国民健康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研究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开健    昆明市官渡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中学 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中学体育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当然,体育教学问题不仅关乎中学生本身更是关系民族兴衰、国民健康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研究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71-01

        一、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前提,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学目标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区别,宏观指的是具有指导性的国家课程标准,它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框架。中观指学期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长期有效性的标尺。微观则多指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然后结合中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程度、心理特征等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和多元化发展。
        第二,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全面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简称“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维度,并重点思考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中学生从内心认同“体育强国”“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使青年一代成为“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教学目标设计要有灵活性。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来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因时、因班、因课制宜地设计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尽量给中学生更多自主练习的空间,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也可结合中学生的课程实际,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期中或者期末设计一些以舒缓身心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二、以丰富教学方法为重点,提升课程体验感
        第一,游戏体验法。中学体育教学普遍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但目前很多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带学生进行普通的伸展运动而并未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体验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场地器材、学生身体素质和天气状况等内外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本节课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合理设计本节课的游戏内容和活动强度,学生则根据设定的游戏情节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
        第二,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潜能。挑战性目标是指在中学生现有水平下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能够达到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设置难度适度的教学任务。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获得体验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转换角色,积极给学生打造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打破了课上和课下的界限。课下学生可通过讲解视频、演练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则主要以解答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将这样的教学方法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课堂质量,同时也极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础,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助推剂,而中学生也正处于兴趣培养、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中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激发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体育教师可利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特点,设置一些与中学生传统认知相冲突的问题,驱使学生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第二,尊重中学生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受家庭教育环境、遗传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群体内部存在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之前,建立系统完整的学生档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长短处及身体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动作,如面对短跑成绩较差的中学生,加强短跑动作和技能的训练等,并在教学评价中抛弃完全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的成长空间,给予差异化的教学评价。
        四、以配齐配强师资队伍为关键,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第一,就是要注入新鲜血液,配齐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早在2012 年,教育部就指出:“我国义务阶段教师整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却缺编30多万。”可见,中学体育教师短缺的情况较为严重,中学体育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一名体育老师上一个年级,甚至几名体育老师上整个学校的体育课程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制约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中学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师资输送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高校层面来看,加大对体育专业或体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为中学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库;二是从用人单位来看,应设置合理的准入机制,积极引入体育专业人才,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三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适当扩充中学体育教师编制,并规定不得挪作他用,鼓励优秀的体育人才进入中学体育教学事业。
        第二,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配强体育教师队伍。打破传统观念就是要打破对传统体育课程的偏见。由于我国体育课程开设较晚、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再加之传统的语数外为“王”的观念,体育课程并未成为学校的重要科目,且一直处于
        被边缘化的状态,排课少、被占课、代教是常态,“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也一度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质疑了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由此,各中学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鼓励体育老师积极参与各学校之间教学交流和调研活动,掌握深厚的体育专业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外聘等方式吸纳专业的体育运动从事者以及邀请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到校指导,从而配强体育教师队伍,创新体育课程,扭转社会对体育教师不够重视的现象。
        综上所述,随着中学体育课程教育的改革,中学体育成绩纳入了中考,体育教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大重视程度等手段,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总结和强调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探讨和引入新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理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