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   作者:杨建贞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德育关怀,指出要关注到学生发展的道德方面,以道德教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学引导需要任课教师的引导教化,也需要有教学监督予以进行,德育是相对需要长时间的重点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下足功夫,帮助学生成长为品行端正的好学生,这主要责任就落在了班主任身上。班主任是管理班级重要引领者,有着重要的任务职责。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杨建贞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德育关怀,指出要关注到学生发展的道德方面,以道德教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学引导需要任课教师的引导教化,也需要有教学监督予以进行,德育是相对需要长时间的重点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下足功夫,帮助学生成长为品行端正的好学生,这主要责任就落在了班主任身上。班主任是管理班级重要引领者,有着重要的任务职责。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起到教育带头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94-01

        新课标提出以来,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教育引导下达到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动性,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做积极向上的学生。在此情景下,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感化教学,培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更需要班主任在教学之中下足功夫。道德情操的教育需要从小就对学生抓起严管,为学生的成长做铺垫。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建立完善的班级规则,培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
        一般而言,学生品行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结合下的效果,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之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而学生在班级中成长,受到班级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且最为明显的。班级作为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场域,需要高度注意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性,尽可能将班级管理服务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有效性结果最大化。
        因此,教师可以班级中建立班规制度,完善体系化教育,利用班规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班级管理中良好的规则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规范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学生要提神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措,在学生心中形成内在道德城墙,并以此为警戒,约束自身情况。班主任在建立班规时候可以多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上积极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才是班级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而班规用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则就更加需要学生集体献言,将共同认可的道德认知制定为固定的规则,达到约束的力量。班规一旦建立,即意味着班级有了基本的体系结构,加之班主任的教育引导,补充适合的道德认知,进行正确的讲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可班级中的道德规则,从接受到认可,再到积极践行,是班主任德育教化的第一步。
        二、在班级管理中形成道德监督,评比优秀道德标兵
        有了班规的约束,还需要有道德行为的监督,班级监督是促使行为落实得保障。学生的行为是要受到班级上诸多同学的观看、监察的,班级监督也是推进班规运行的重要中坚力量。


小学阶段学生的言行实际上还具有散漫性,难以长期有效的践行道德行为,因为有效的监督是必要的,能够保证学生在班级里能够做到榜样学习,模范班级里的道德模范。同伴的监督是学生发展进步的良好陪伴,同伴的教导是学生良性竞争的动力来源。
        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监督学生树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判断,做到有效的道德行为之时,要注意到这一点。在班级内共同推选出优秀的道德模范,让学生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中起到带头作用。其次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同学的言行之余,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改正自身不良行为,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地在本班内进行到道德评比活动,推选出近期来在道德行为上有进步的学生,并予以学业适当的奖赏,帮助学生成长。
        三、从生活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要从实践中做起,而非是简单的言语谈论,学生在践行道德行为之时要注意将所学的道德认知运用到生活中。人们常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从小抓起,从生活小事入手,往往在无形之中才能够带动学生养成潜移默化的习惯。在生活小事中做起,以道德行为涵养道德品质,将道德的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德育的最高教学宗旨。班主任在引导小学阶段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判断之余,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堂内的学习除了要懂得其中的原理之外,还要在课余闲暇时间进行落实。而道德监督的意义也是在于激化学生行为的动力,让学生及时将错误的道德行为纠正,并在学习模仿典型案例的时候,做到有错必改,改之有效,才能够在道德教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诸如,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诚信的道德品质理解消化好,让学生懂得诚信的至高意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诚信才能够让一个人的发展能够长远,诚信才是人与人之间情谊的关键。小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见便利店购物找错钱或者自动买卖的便利店顾客不付款的情况。在这些熟悉的事件中,班主任要在课堂中引用互证,让学生明白若是社会上人们都不诚信,将会出现不可预测的避端,只有每个人遵守道德规则,才能够互相予以信任,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良好运转。同时,班主任在教导小学生面临这种情景时候,要引导学生勇敢做出选择,在生活中做积极的道德践行者。
        结语:道德教育是长久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逐步践行道德行为,落实德育的实际行动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班主任身上有着深远的教学责任,需要对班级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班主任进行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化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候,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共同来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在监督反馈中达到言行规范。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将课程学习到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进行效化吸收理解,将其践行到生活实际中。思考生活中道德存在的真正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只有道德才可以让社会高校正常运转,也只有有效的道德行动才能支撑社会的发展进步,反过来予以每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唐容欣. 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J].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11, 000(007):P.112-112.
[2]杨艳红. 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35-35.
[3]郑红春. 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好家长, 2017(56):66-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