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趣意思维,品人间清欢——小学语文古诗词趣味教学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上   作者:许梦莉
[导读] 古诗词就像一幅没有边际的画,它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动人的风景,表达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最佳启蒙教材。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   许梦莉  529000

[摘要]古诗词就像一幅没有边际的画,它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动人的风景,表达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最佳启蒙教材。然而,如何情不自禁地打开这幅画卷?如何赏心悦目地在画卷中徜徉?如何恣意盎然地感受其魅力?这对于他们来说,难免吃了一个“闭门羹”。针对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征,探索“趣”意盎然的古诗词趣味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启趣意思维,品人间清欢。
[关键词]古诗词    趣味教学   思维    教学策略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诗词这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画卷尤为“神秘”,以至于让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为之震撼。它时而美美地吟唱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它时而豪放地呼喊着“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它时而温情地低吟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它时而悲壮地高歌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繁花锦簇、一派勃勃生机的画卷,在小学生的眼里早已是“头晕目眩”、“不知所向”了。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去思索这句拗口的诗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禁攥紧了拳头赶紧去背诵第二天老师要抽背的诗句,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面对如此每况愈下的古诗词学习问题,教师应该从儿童心理学以及儿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刺激学生跳跃性的思维,借助这一有利的跷跷板,助力学生“蹦一蹦”,巧妙地掀开古诗词这幅画卷的神秘面纱;进而继续调拨已激活的思维火花,陪同学生一起徜徉画卷,虽是画中人,却早已是画中景;随后引领学生将千姿百态的思维火花酣畅淋漓地流淌出来,形成自己文学宝库里的一幅幅画卷。
        而学生的这幅画卷怎样才能把“线条”勾勒完美,怎样才能把色彩搭配均匀,怎样把意境凸显。以下将利用思维导图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方式,围绕其古诗词学习瓶颈,探索趣味性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妙说——生平背景,迈进轨迹人生
        目之所及,实乃心之所向。掀开一首诗词的面纱之前,重要的是走近诗人,继而走进时代。引领学生利用课前思维导图,通过梳理框架、捕捉横向的时代特征、迈进诗人纵向的生平轨迹。如此一来,古诗词的课堂面纱在妙语连珠的“锦集分享会”中掀开。
        例如,在教授《浣溪沙》一词时,学生通过独具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绘制诗人一生的轨迹,去探索苏东坡是在何时何地又是在何情何景写下此诗。课堂伊始学生知道又到了分享“故事锦集”的时刻了,纷纷争先恐后地进行分享,因此课堂开始的两到三分钟内,你说一些时代特征、他说一段生活变迁,就这样思维碰撞的课堂帷幕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拉开了。可别小瞧这短短的“分享会”,它可是每次诗词课堂开始的重头戏,学生也非常喜欢。
        正所谓“饮水思源”,学习古诗词也一样,想要通透的理解诗词蕴含的深远意蕴,还需走进诗人的生平轨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小学阶段的他们正是对故事性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时期,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教师更要在课堂伊始,给足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时间展示自己课前搜集整理的精彩“故事锦集”。这就为接下来的整节课注入了鲜活的漓泉,水到渠成!
        二、喜听——抑扬顿挫,咀嚼人间清欢
        “面纱”揭开后,接着就要初识其“面目”。“诗”这个词很微妙。它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美和意境的代名词。散文寻求“诗意美”,绘画寻求“画中诗”,舞蹈造型呼唤“凝固诗”,建筑艺术和盆景艺术呼唤“立体诗”,舞台表演艺术呼唤“乐舞史诗”。无论是散文还是绘画都呼唤“交响诗”,无论是建筑还是表演,它们所传达的意境都是模糊的、美丽的、难以形容的。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与意境的欣赏是相联系的。而这种内在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需要通过相契合的音乐,“牵动”小学生的听觉,通过抑扬顿挫跳动的音符,将其带入清欢之地,不断地咀嚼、品味。
        例如,在教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时,教师组织学生闭上眼睛,引导其随着音乐,走进诗中去想象和体会。


借助动听的短笛声和细腻的钢琴曲调,更加生动地诠释春天的朦胧美,学生不禁发出赞叹:似乎春天的画卷就在我耳边缓缓展开,不肯消散呢!再如,在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教学中,可以播放王寅观的《细雨斜风作晓寒》的纯音乐,在缭绕动听的笛声和欢快清丽的琴声的交融中,引领学生细嗅早春的气息,感受洋溢的生命活力,从而体悟到苏轼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进取的精神。
        借助抑扬顿挫的音乐,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听,听中有画、画中悟诗。此时“见缝插针”,顺势启发学生拿出手上的画笔,把自己听到的旋律亦或仿佛看到的画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在课中的思维导图上,再来第二个“感官分享会”。只见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在课堂上迸发,导图上展现了学生满满的思想力。此时,意境不在它处,而全在古诗词课堂中,在学生的画笔中。
        三、趣读——诗情画意,唤醒情感共鸣
        领略完诗词的意境,又如何引导学生在诗词中唤醒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呢?我建议首先在诗中营造氛围,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体验诗人的体验,忘记环境,也忘记自我,同时直接从感官和心灵进入诗人的世界,这种感觉是最丰富最准确的。
        例如,在教授《春夜喜雨》一诗时,教师可在课中穿插有趣的吟诵,通过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律加以动作辅之,让学生起立跟随教师的引领,一起入情入境地吟诵起来,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吟诵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古诗词的主人公,在迎接春雨的眉眼间,流露出诗人般的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我想这就是情感的契合吧。再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一词时,可播放中央1频道《经典咏流传》节目中霍尊传唱的片段,其歌声空灵婉转一唱三叹,一曲唱出苏东坡内心的山水境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到经典诗词也可以用现代的演唱方式“唱”出来。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也要学习霍尊的方式把其他诗词用自己的方式的唱出来,我不禁感叹:仙音入耳,声声叹!期待你们各方仙音。
        通过以上的吟诵、传唱的经验总结,教师应充分利用与诗歌相适应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契合。一旦学生和诗人产生共鸣,意境欣赏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的教学是全面的、深刻的、艺术的。
        四、创写——浮想联翩,创制思维导图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结束后,教师一般布置背诵或抄写的作业,使得课后的古诗词学习变得枯燥、机械化。而当下的作业应该是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布置比较灵活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机动作业。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积极地发挥自我的能力和作用,将古诗词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创造性地展示出来。并且能够灵活地处理从课堂上获取的有关古诗词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小学生对所学诗句的理解。
        例如,在授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我布置学生回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制思维导图,以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只见学生运用了金字塔图、树形图、蝴蝶图、鱼骨图等各具自己思维特色的方式总结复习所学诗词。根据以上教学经验,我又进一步进行思考,将创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而有效地推动教学环节的发展与创新,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透析。课前,布置学生做“预习思维导图”,初步多角度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不理解或者重难点在思维导图中做“留白”设计;课中,引导学生反馈各自的思维导图已经呈现的知识点,进而由课前的“留白”为切入点,以学定教,聚焦重难点,在师生配合、生生配合下突破重难点,完善课前“留白”部分。例如,在执教《浣溪沙》一词中我引导学生将词中的画面“留白”,在课中学生充分理解上阕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脑海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投射到思维导图“留白”中;课后,再次利用思维导图,给出关于本节课需要继续探讨的知识点,在课中已完善的思维导图上,再加分支,给出疑问,引导学生课后探究。这样一来既优化了课堂智慧的结晶,又贯彻了持续学习的教育理念。
        与此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拓展了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比较吻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乐学、爱学,搭乘“思维创作”绿皮火车,不断驶向古诗词的国度。
        启趣意思维,品人间清欢。为有效开展趣味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锤炼”、“打磨”,从语文教学基础的枝干——听、说、读、写上进行灌溉,使其盛开缤纷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杨莉声.2014
[2]指导小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的实践探究[J].栾丽丽.神州.2020年1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