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浅谈小学阶段数学概念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上   作者:刘芳
[导读] 文章首先介绍什么是数学概念及其重要性,其次讲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及教学建议。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道太乡双平小学    刘芳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什么是数学概念及其重要性,其次讲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及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学概念、概念教学、问题、策略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扎实掌握数学概念、正确运用概念,才能正确判断和概括数量关系;才能对空间几何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正确掌握数学中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合理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高老师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数学概念的含义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学科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注重计算,忽视意义。
        在概念教学中经常存在“本末倒置”教学。《分数乘法》这一内容教学中,主要学习分数乘整数或分数乘分数表示什么,同时学习算式的运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其计算方法,而对于算式意义的剖析,则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二)注重记忆,忽视理解。
        学生对于课本中的一些知识并不完全是白纸一张,例如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有一些孩子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会背诵能做题,课上老师觉得孩子们都会了,都不要教了。
        (三)注重形象,忽视感官。
        课本中有些概念的本质属性是非常抽象的,很难理解。例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这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体积”时,容易受到已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从而产生模糊的认知。对于这类概念的讲解,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空间观念的形成,淡化了其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不是所有概念都可以形象化、具体化的,学生对于概念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方式。
        (四)注重课本,忽视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1吨有多重》时,我们往往会照本宣科,因为“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到、摸不到、称不了、掂不着,更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因此在实际课堂中为了更快速、更准确地传达知识,我们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就是用来形容很重很重的东西,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因而让抽象的概念在孩子脑海里显得更为抽象。



        三、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等环节。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再创造、概念逐步理解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对于概念教学,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上“讲道理”
        “数学是讲道理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深刻地道出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平时课堂中,教师“讲道理”的过程并不应该让教师去阐述,而是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才是学生探究与领悟“道理”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讲道理”的课堂。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孩子借助生活经验或者其他途径,已经对部分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深究其内涵,把课堂目标定到更适合孩子们的高度,通过不断地追问,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突破,让孩子和课堂融为一体,只有被学生内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的。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数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要让初学数学的孩子慢慢拥有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不仅需要借助孩子的生活经验,还应借助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空间与几何类的概念性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希沃、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让书本中的知识“动起来”,从而弥补学生感官上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并吸收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四)联系生活,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概念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提高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加强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如果几个概念都教完了,或者单元复习时,就要对所有概念进行梳理、串联,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东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概念的联系,并能正确的区分,形成系统概念,自我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发散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四、结语
        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培养学生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春晓.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话题研讨.2010年第10期.
[3]徐玉叙,数学概念教学应立足儿何直观[J]数学与管理,2016(7).
[4]小学数学导学案例思考与评析/陈庆宪编著.—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