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8期   作者:彭力强
[导读] 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建立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彭力强
        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芜湖 241060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建立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分区县测算芜湖市各区域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芜湖市各县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的协调程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用地;节约集约;状况;协调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也会进一步促进加快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与节约集约用地如何相互促进,保证二者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因而,研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二、指标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区域概况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以行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本文中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对象为芜湖市辖区整体以及下辖四区和四县(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行政单元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由于芜湖市区域划分为2020年,目前尚无最新数据,所以仍然按照以前区域划分为评价单元。)
        (二)模型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1)建设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在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及《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的基础上,借鉴《芜湖市2019年度行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报告》和现有的研究,根据芜湖市实际情况,建立包含利用强度指数、增长耗地指数、用地弹性指数、管理绩效指数四个方面,共14个指标构建芜湖市区域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方面来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镇化整体水平分析评价时。考虑到实际情况和数据可得性,共选取四个方面8个指标构建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耦合协调性模型构建
        (1)耦合度模型。
        耦合,指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表示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一般采用如下模型:

        式中:(i=1,2)表示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本文分别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发展水平。显然,C∈[0,1],C越接近1,说明系统间的耦合度越强,反之,则越弱。当C=1时,耦合度达到最大,表明系统间的相关性极强,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系统间互不相关,彼此互不影响。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只能说明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而无法真实反映城镇化水平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反映城镇化水平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如下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是城镇化水平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程度,考虑到二者贡献度不分彼此,此处取α=β=0.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使T∈(0,1),以确保D∈(0,1)。

        
        根据公式,计算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D,结果可划分为5种类型,如表3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芜湖市统计年鉴》(2015-2020)等。
        三、芜湖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测算芜湖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如表4所示:

        分析芜湖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管理绩效集约程度最高,即全市在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比率(API1)、城市土地批次供应比率(API2)、土地闲置率(API3)方面整体保持较好的水平。芜湖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数据显示,从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比率来看,2018年末,整体来看芜湖市建设用地供应结构比例在逐渐改善,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例在逐渐提升,土地供应结构明显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程度在逐渐提高。从城市土地批次供应比率(API2)来看,2018年芜湖市整体城市批次土地供应比率较高,其中芜湖县批次土地供应比率达到82.33%,批准批次土地实际供应率较大,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度较高。从土地闲置率(API3)来看,2018年,南陵县、镜湖区和三山区整体土地利用率较高,南陵县和镜湖区土地闲置率为0;繁昌县的土地闲置率最高,达到31.77%。
        各项集约系数中,用地弹性集约系数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人口用地弹性系数不高,由于芜湖市城镇工矿用地整体扩张速度减慢,且整体上芜湖市村庄用地调整进程缓慢,综合导致城镇人口与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小,农村人口与村庄用地弹性系数较大。说明芜湖市常住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要快过村庄用地减少的速度,离乡不离土的现象较为普遍。
        区县横向对比也可以看出,芜湖市下辖区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差距较大,整体来看,市辖区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尤其是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水平要远高于其余区县。但是,三山区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然降低。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等区县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分析原因,三山区与其他三个区相比在土地人口承载能力、土地投入状况方面较弱,导致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与其他三个区相比较低。芜湖县在人口总量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投入状况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弱,三山区、无为县和南陵县在土地产出效益以及土地承载经济能力方面较弱,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相较于其他地区较低,使得在利用强度方面的地区节约集约水平较低。
        四、芜湖市区域城镇化水平研究
        测算芜湖市区域城镇化水平系数,如表5所示。

        分析芜湖市城镇化水平,整体来看,芜湖市城镇化水平较为均衡,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各有侧重。其中,市辖区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四县城镇化水平。从单独城镇化水平来看,人口城镇化率差别较大,市辖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四县水平,其中弋江区城镇人口占比100%,繁昌县城镇人口占比最低位36%。经济城镇化水平中,整体较为均衡,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三产业比重这三项指标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不大,分析原因,现在随着各个地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全务农人口减少,群众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差别减小。社会城镇化水平中,各分项整体差别较大,尤其是人均财政科技支出和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这两项指标反映科技和医疗的城镇化水平,其中,弋江区人均人均财政科技支出最高,而且大幅高于其他单位。分析原因,近年来,芜湖市弋江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先进科技产业,政府相关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医疗卫生方面,作为老城区的镜湖区,医疗机构集中,相对医疗资源丰富。
        五、芜湖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性研究
        以安徽省芜湖市2018年相关数据为依据,并按照前文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芜湖市8个县区的耦合协调度,如表6所示。

        安徽省芜湖市8个县区建设用地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以良好耦合协调和中度耦合协调为主。由于安徽省芜湖市8个县区的耦合度差异不大且都处于较高水平,但协调指数有较大差异,所以协调指数的变化相较于耦合度而言对各区县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影响更大。整体上来看,芜湖市城镇化发展和用地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其中,弋江区二者协调度达到100%,反映出二者完全协调发展。
        分区县来看,市辖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要高于县域。分析原因,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繁昌县四个区县二者协调度均高于0.9,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这四个区县能够保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确保二者处于高度协调水平。无为县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在今后城镇化水平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
        六、政策建议
        为实现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建议:
        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理清城市城镇化边界,注重耕地占补平衡质量提升,在新增耕地总量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耕地提质改造,提高耕地的质量等别和粮食产能,确保土地利用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二是优化配置增量。城镇化过程中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大新产业用地保障力度,支持重大民生项目,确保增量土地效用最大化。
        三是盘活利用存量。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措施,针对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采用集中搬迁等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提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四是用好用活流量。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指标,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区域内的再分配和结构调整,保证芜湖市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
        五是着力提升质量。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加强生态资源管护,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同时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质量,确保二者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飞阳,韦仕川.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三亚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6,37(3):35-39.
        [2]陈甜甜,尹君,王佳,姜仙春.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研究———以保定各市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6):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