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传承与融合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8期   作者:金慧笑
[导读]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强城市再开发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集约发展、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金慧笑
        兰溪市经纬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 金华 321100
        摘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强城市再开发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集约发展、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传承;融合
        引言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应更加关注有机共生和资源价值两个观念。以设计思维提升国土空间文化品质和艺术价值,以艺术和技术为双翼,增强城市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让国土空间品质更美好。
1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从一定区域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序上进行统筹安排,分为全国、省级和市、县、乡镇五级,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三种类型。新的国土空间体系将相互冲突、各自主导的如发改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门的城市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子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可持续发展通常是指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获得较为稳定支撑条件的城市发展模式。最初人们仅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涉及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空间开发强度、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特征:合理的城市密度、多元化的社会功能、节约化的能源消耗等。鉴于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本城市周边的农田、林地、水系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在不断的城市化过程中,各类近郊农村空间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的同时,其原有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处理发展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率成为摆在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传承与融合策略
        3.1建立市域空间秩序
        全市域空间秩序的建立需要基于规划编制中对空间使用“从现状到未来”的推演。首先,通过“三调”“双评价”和现状评估等空间基础信息调查分析,识别全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及价值,完成现状一张底图和资源评估。在市级总规编制中,以“三调”为基础,通过数据转化与信息校核形成全域一张现状图,实现现状数据的“多规合一”,明晰市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质量,作为全市各部门的统一工作底图;通过“双评价”、现状评估与各类专项调查来识别资源承载力、资源价值与风险,作为今后空间资源优化调整的基础。其次,通过规划分区与土地使用安排,确定全域空间格局和用途管制要求,建构规划一张蓝图。《市级指南》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治理要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划分规划分区。但如何划定规划分区、统筹确定全域空间格局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笔者认为,市级总规需要以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布局的依据,以提升空间价值作为布局的目标,以自然地理分析和城市设计研究作为布局的手段,充分考虑国土空间的功能属性与资源价值,并叠加空间使用行为,通过对全域的结构控制、空间格局安排来建立合理的空间秩序。


        3.2数字赋能”强化空间规划科学性
        以往的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依靠编制人员和政府行政领导的主观臆断,导致对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化过程等必要信息的决策不够科学。广东省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将原有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地信测绘等多项国土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了归集,从而建立了覆盖全省范围的跨部门、跨行业、互联互通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将原本由单一部门进行收集的POI数据、人口热力、区域交通流量,产业发展布局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了统一录入,各部门能实时地在该平台上共享所有数据,最终为国土空间规划过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多部门间各类数据的共享共联也大幅提高了数据使用的频率,提升了政府专项资金的实际效益。
        3.3满足公共审美需求,营造美好人居环境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换,城市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安排和效率追求,更应该进一步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及人居环境,契合了人们对公共产品的“公共审美”这一高层次精神需求。从“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到“将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于城乡规划建设中”,是从负面批判到正面建树公共审美的过程。城乡公共空间环境由于被众人使用或感受而具有明显的公共价值,是城乡建设环境中被公认的“公共价值领域”之一。因此,公共空间应该成为提升公共审美的重点地区,要以公共审美要素识别为抓手,对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价值的美学要素进行关注并实施公共干预。同时,需要基于具有地域认同的社会共通性来构建和达成公共审美共识,并运用美学原理和艺术技能,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和营造以及精细化管理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高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3.4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鉴于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是自然空间与发展空间的有机融合,广州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主要体现五个方面的特点。找准三个着力点,实现理念转型。主要包括:发展动能转型,即将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作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发展逻辑转型,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方式转型,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摸清家底,做好一张蓝图,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比如在水资源方面,广州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科学预测全市未来可承载人口容量和产业容量。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底线思维。广州坚持要把必须保护的空间先坚决控制下来,在这个框架和约束之下,再考虑其他发展的问题。而“三条控制线”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底线。多规合一,从一般蓝图向治理型规划转变。坚持编制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理型规划,补短板引领型的规划,而不光是愿景规划,解决城市治理和人民美好生活所关注的空间问题,做到好用管用,就必须做到多规合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社会、经济为核心,充分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始终保持在“共生共荣”的态势下,不但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要大力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营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奠基石”,其在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生态平衡、促进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因此,不仅要在其编制过程中充分应用各项新技术,而且在贯彻落实阶段更应做到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周游,魏博阳,谢凌峰.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下空间协调规划的优化建议[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6):25-31.
[2]易斌,沈丹婷,盛鸣,李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全域全要素分类探讨[J].规划师,2019,35(24):48-53.
[3]杨勐.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图则”制度构造初探[J].法制博览,2019(36):95-97.
[4]胡小江,郑重,路雁冰,杨硕,单晓刚.对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9,16(36):27-28.
[5]张小翠.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研究[J].门窗,2019(24):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