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   作者:朱倩
[导读] 新高考形势之下,将历史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高中日常教学成为教育共识。其中,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之时,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抽出主线特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促使学生直观感知历史,以其自主搭建思维导图来达到深化的效果。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朱倩

摘要:新高考形势之下,将历史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高中日常教学成为教育共识。其中,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之时,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抽出主线特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促使学生直观感知历史,以其自主搭建思维导图来达到深化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时空观念    整合材料    历史地图    思维导图  
        历史,记录过去发生的事。它,以时间为线,记录事物发生的次序;以空间为点,记录事物留下的活动痕迹。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事物发生的时空,方能寻其发生的原由,从而感知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唯物史观”为前提。但是,历史时空观念才是基础,也是学史之人应具备的素养。但是,反观当下的高中生,对“时空观念”的学习与运用缺失较为严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历史知识,难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性进行感知,从而使其得到的历史被割裂。作为一线教师,面临新高考、新要求,应因时因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调整、完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真正“教学相长”的愿景。由此,笔者以此为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若有不当,望各家指正。
        一、普及历史基础知识,适当整合材料
        2019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其内容分别囊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该教材,一改以往专题,以时间为轴,横向涵盖某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根据教学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
        在整合中外历史基础知识之初,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规律及其阶段特征,有利于厘清线索,便于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例。首先时空定位,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大混乱时期。其次,纵观中国历史,概括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分裂与统一、民族融合,承接秦汉大一统,下启隋唐盛世。最后,在微观上,对每一课时的内容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除此之外,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立足于整体,任何区域的历史都不能被隔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横向联系,打破空间限制,整合中外历史,使学生直观体会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二、合理运用教学工具,直观感知时空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的教学工具种类也是日渐增多。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教科书。教科书,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2019年统编版教科书在编写上由目录、单元前言、课前导语、课本正文、学习聚焦、思考点、插图、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拓展、学习拓展、活动课、附录、后记等内容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材料和资源,那么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感知历史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挖掘教科书中资源的同时,应当适当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直观教学工具,善用教科书提供资源。例如附录中的大事年表和图片资料,尤其是历史地图。随着新高考的深入,近些年高考题频繁出现了历史地图,足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地图之间关系的紧密度是非常高的。有些历史知识仅以文字的形式表述难以让学生形成立体的空间形象。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文明”展开,突出的特点是文明相对封闭却是呈现多元化。这种封闭性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影响,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应的历史地理资料。在历史地图使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传授者,并非占据主导作用,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应该是学生。使用历史地图,使学生系统直观感知历史只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目地之一,并非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读图、识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识图绘图的任务,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搭建思维导图,综合强化时空概念
        “历史认识是对人类发展的宏观认识、中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尽管在时空跨度上,在认识对象和认识目的上有所区别,但在认识方法上都离不开概括方法的运用。”[于友西等著:《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这种概括,相对比较合适的形式要数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相对比较实用且层级关系明朗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正如之前强调2019年统编版教科书是以时段为章节,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放置在一起,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每一时段的综合特点。但是,为使学生更加明确主线和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抽离纵向线索,强化时空观念。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可以抽离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等等。这些思维导图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原则,其过程由学生自主搭建,从而达到内化知识、形成时空观念。
        结语
        自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考改革方案》之日起,高考教育改革从考试形式到教程再到评价体系,层层推进,可谓相得益彰。虽多方位改革,但是寻其根本始终落脚于人。高考评价体系尤其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梳理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正确的研究方向、目标和科学的途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这种评价体系模式,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这种模式的转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便落脚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基础。倘若连基本的史实都无法准确定位,何谈“以史为鉴”?辅助学生养成时空观念,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可谓任重而道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