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   作者:李化
[导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长期的现实任务。本文从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所需人才的大背景下,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重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重庆市黔江广播电视大学    李化    重庆黔江   409000
             
内容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长期的现实任务。本文从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所需人才的大背景下,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重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关键词:  巩拓成果     人才模式    探究
        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2021年4月12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②。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采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的任务是围绕区域、村域的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产业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发达国家特别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运用校企合作方式发展高职院校教育,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产业项目所需的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实用人才教学模式③。
        国内做得好的有:一是广东仙头市启动乡土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生产经营服务能手。二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具体实践:招来“归乡雁”育出“田秀才”的个案,营造了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保障机制。三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在立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对乡村产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创新培训服务模式。
        据七人普公报,中国有14.16亿人口,有近10亿农民,农村、农民、农业课题是新时代全面建设农村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乡村人才振兴已刻不容缓,只有让在外务工人员愿回归、回得来、留得住,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1+X”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重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所需的乡村实用本土技能人才,“1”指的是学历证书即《农业经济管理》专业,“X”即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农经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电子商务、演讲与口才培训、基层干部技能等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形成重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所需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定位
        重庆民族地区贫穷的根源除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劳动者缺乏获得就业或创业的基本技能。仅以2019年黔江区为例,相对贫困的16个乡镇、27个相对贫困村、38个贫困组产业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要巩固拓展贫困村脱贫成果,实施整村推进、整体开发,大力发展稻鳅、花椒、白茶、藤茶、脆红李等特色产业,需产业带头人、种植技术人员在1200人以上④。为解决这一矛盾,黔江电大与马喇镇——联合举办乡村振兴“1+X”人才培养实验班,对接农村产业发展,培养农村复合型本土应用人才。该班经过为期半年多的调研与策划,于2019年9月共招收36名学员,他(她)们主要来自马喇镇贫困村的有27人,其余9人的来自金溪、小南海等乡镇,他(她)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马喇镇各村的优秀村官、优秀青年农民、乡村产业带头人和个体经营者。根据乡村人才方面的需求,明确了“1+X”实验班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理念 :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新发展理念。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办学定位:以“互联网+”为手段,以网络为 “舞台“,以“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技能多样、就业保障”为路径,创建以“一本毕业证书+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乡村“1+X”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创特色、创品牌的办学要求,项目组把乡村“1+X”实验班培养模式总结为“4321”新模式,即“4个精准、3个突出、2个结合、1个平台”。“4个精准”即“校地合作精准、培育对象精准、建设内容精准、选派教师精准”; “3个突出”即“突出建立‘激励机制’、突出‘一人一策’方略、突出‘就业、创业’培养”; “2个结合”即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集中面授学习与实地实作相结合”;“1个平台”即创建“1个管理平台”:班级微信+QQ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分别将授课教师和该班学员相关联的事项纳入微信和QQ群进行管理,创建“时时能学、处处实干、人人成才”的学习环境。
        三、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X”实验班班委主抓学习成效显著。通过三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实验班36名学员班所学14科目的考试(测)成绩总平均八十分以上24人,优生率达67%。此模式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扩大激励面;另一方面能鼓励学生振奋精神,挖掘潜力,发挥特长。
        “1+X”实验班党支部抓产业效果凸显。水田乡石郎村张贵泽,通过该班学习,成为该村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成为市级乡村振兴和“三农”改革试验示范重点村。目前石郎村建成2800亩脆红李基地、300亩红豆杉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脆红李基地套种辣椒,蓝莓500亩、花卉苗圃1000亩及百合和中药材200亩,形成“多业并举”辐射到户的产业格局。
        该班学员何承利,马喇镇杉树村人,是马喇镇的花椒产业带头人,通过村集体股份专业合作社与班党支部基地对接,采取订单生产模式, 带领全镇981户农民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其中163户贫困户,规模从最初的70亩到3000亩,预期亩产值达2-3万元。
        该班田维群学员(班支部宣传委员)积极探索利用小南海镇桥梁村生态、水利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立“古枫寨”专业合作社,种植白茶200亩,有136户406人参与,其中带领贫困户16户57人增收,正常生长态势下2021年户均每年能增收15000元以上。
        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探究
        1.构建乡村振兴合作办学模式。构建起“政府—社会—产业——人才”决策机制。2.强化自身建设。院校应根据当地乡村振兴建设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并对课程进行调整,挖掘“双师型”教师,从而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3.创造长效机制。从区域、村域两个层面,构建起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政策体系,从“政府-社会-产业—农户-项目”五维度构建起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政策体系,为重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型。
参考文献:
①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人民日报》,2021-04-14
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新华社网,2018-09-26
③冯婷、订单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冷思考[J],教育评论,2016.11.27
④孙天明,实施黔江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J],重庆行政,2019,20(05):11-14.
※:该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庆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主持人:李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