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心理学和中国的佛学是相通的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   作者:危红梅
[导读] 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和成功学从西方流入中国,尤其是心理学,很多大学也纷纷有了心理学专业。哲学是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从哲学中发展而来,哲学和心理学有很多交叉。而心理学更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甚至引发为一种心理热。一方面,体现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和和心理,工业时代对人的产能要求越高,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出现了各种不适,心理学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安抚伴随着而产生。

浏阳嗣同学校 危红梅  410300

摘要: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和成功学从西方流入中国,尤其是心理学,很多大学也纷纷有了心理学专业。哲学是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从哲学中发展而来,哲学和心理学有很多交叉。而心理学更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甚至引发为一种心理热。一方面,体现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和和心理,工业时代对人的产能要求越高,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出现了各种不适,心理学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安抚伴随着而产生。另一方面,也体现人,尤其是成年人,在情感上要有一定归属和寄托,心理学治愈和在治愈着很多人。然而,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研究得越深入,最后会发现,西方的心理学和中国的佛学是相通的。
关键词:心理学;哲学;心理治愈;
        心理学讲究的因果和佛学里的因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理学的因果是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因,他由此而来的心理是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因,他由此而来对世界对问题的看法对婚姻的看法是果。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童年时期如果缺少父爱,这是因,那么在小男孩成年后则会表现出渴望得到年长的同龄男性的认可的外在表现。更甚至于,如果他父爱缺失特别严重,那么他会表现出他不能失去同性的友情和关注,他会比别人更加渴望同性的友情,甚至会有同性之恋的趋势。而女孩子呢,就会在成年后表现出爱慕年长的男性,弥补她缺少父爱的心理特点。或者,女性会表现出在情感上比较多情,男性情人特别多,在情欲上表现得异常饥渴和贪婪。这两者都归根到底,是童年时期情感的缺失,在成年后,出现补偿性的增长。这也是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缩影。
        这和佛系里的因果关系也很相似,你以为他是坏人,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只是可怜人,他因为可怜而去伤害别人,而犯错,最后,又要自食其果,因果即轮回,有因必有果。
        再举个例子,比如有些学生进教室的时候,会觉得别人在看自己,而不敢看着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经常坐在教室里,但凡有一个人走进来,就会不由自主的盯向别人,他自己是这样的,所以他觉得他进教室的时候,别人也应该是这样,通俗的说,就是推己及人。你怎么对待别人,你自己内心就会下意识的觉得别人会怎么对你。
        你怎么对别人,就会成为你臆想的别人怎么对你。你心里的外面的世界,其实是你怎么想别人,内心怎么对别人的外面的意象的总和。你心理上的痛苦,都来源于你自己放不下的执念。当你放弃你内心恶的部分,全部剩下美好的部分,就是所谓的佛,你的恶也会成为别人成佛的引子。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拯救了你自己。当一个人成佛,内心只剩下美好的时候,他又可以去拯救别人了,能够给别人传播善的种子,或者说,把自己治愈了,才能帮助别人治愈自己。很多心理学大师一开始都是因为自己心理不适,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时间久了,自己治愈了,就能去帮助别人。


这些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和佛学的相通。
        心理学治愈的是弱者,佛学治愈的也是弱者
        向心理学求助的人,往往是觉察到心理不适的人,感受到痛苦的人,或者说,有良知的人才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如意,不和谐而痛苦,有良知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自己做错了事情,不可原谅。只有自己在内心开始悔恨,才会寻求心理学的治愈,在佛学上也是一样,只有自己开始有悔恨,才能开始洗心革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完全不觉得自己有错的人,是心理学和佛学无法管辖范围,通俗一点说就是,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一心不要脸不要命的人,全世界都要给他让路。心理学和佛学,对于社会欺凌或者校园欺凌,最终只是扬汤止沸,根本无法釜底抽薪,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也许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校园的管理者来说,可能也只需要暂时的扬汤止沸就可以了,毕竟这些地方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平台,短暂的交汇,人去楼空后,互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心理学一般都运用在学校,或者大型企业中。它越来越服务于工业时代,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抚慰人们的心灵。
        被心理治愈的人,最后都很佛系
        佛系青年,是近几年的一个比较火的词汇。佛系青年,一般都是境界比较高,表现出与世无争的状态,表现出不争不抢,不急不缓,大度从容之态,大多都是被鸡汤喂大的。被心理学治愈的过程,也好像是一个落地成佛的过程。被欺凌者,放弃仇恨,放弃报复,转而原谅,谅解,释怀。欺凌者,当下屠刀,去掉自己身心里的暴戾之气,成为一个和善的人。
        西方的心理学,和中国的佛学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它们都是劝人从善如流,积攒德行,让世界更加美好,心理学充满了理性和正能量,适合每一个普通人,而佛学则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逻辑感,让人更有寄托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我们社会需要的,用制度管理,会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佛学和心理学,则成为社会的润滑剂,发自内心的驱动人去行善。
        心理学始终有它的局限性,当弱者的退缩无法引发强者的良心发现时,当弱者的自我治愈无法获得强者的自我检讨时,当弱者退缩到无处可退的时候,时间久了,有可能弱者会变为真正的罪恶的人。一方面,在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先把对错分清楚,不能沦为包庇恶者的武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度,不能一昧的教人退让,不争不抢,一味的让,只会让人扭曲,真正的社会和谐,是有一些不畏强权,无畏生死的人维护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秩序,而不是每个人都缩在自己的龟壳里。
参考文献:
[1]中西诗学意象的哲学思维对比[J]. 罗震山.??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
[2]哲学[N]. 王硕.??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12-24 (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