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生活化教学 张燕平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   作者:张燕平
[导读] 素质教育的推进业已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执行理念和开展手段,对学生各个维度的素养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与标准,其中便包括具有较强包容属性和综合效应的核心素养。

福建省龙岩一中锦山学校 张燕平   364100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业已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执行理念和开展手段,对学生各个维度的素养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与标准,其中便包括具有较强包容属性和综合效应的核心素养。初中是我国系统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学生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转型黄金时期,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良好的初中教育将对学生所经历的整个教育环节产生强劲的资源共促效力。针对上述客观趋势和事实,笔者将结合当前初中素质化教学的整体发展状况和个人工作经验,就“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生活化教学”这一课题展开深入分析,以资诸位同仁讨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通常而言即指以学生内在学习诉求和自我理性定位为心理基础,借助符合学生个体特性和客观知识或技能需求的综合学习思维,有目的和步骤地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高级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社会属性极强的学科,知识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总结性,是对大量感性、具体的社会素材进行思维加工和知识提取后形成的课程,对于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抽象认知和整合能力的初中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习惯于沿用比较机械、空洞的教学方法,课程讲述以纯粹的知识灌输和理论复述为主,较少采用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更鲜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方式方法改良,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取得质性突破。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已然成了摆在广大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
        1.重视现代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以直观化、情节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
        尽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初级的自我行为导向意识和能力,但初中生在总体上仍更倾向于接受通过具有较强感官效力和故事情节承载的方式而呈现的信息内容,且在学习行为的选择和执行上非常追求对个人趣味的迎合。结合这一特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语言宣讲和理论灌输方式,注重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更具形象化和视听作用的方式向学生表现知识内容,并可将相关要点融入到具有丰富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载体当中,帮助学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获取知识信息,缩短知识要点从理论存在到形象存在再到记忆存在的思维加工路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调动。
        如在进行《青春有格》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等设备向学生播放以“拒绝身边不良诱惑”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或电影、电视剧选段,内容可以选择某种具体的场景和行为开展,如:某个“朋友”教唆主角尝试吸烟,主角一开始有所动摇,但在看到身边的烟民因吸烟而不停咳嗽甚至患上疾病,或者想起在课堂上老师对吸烟危害的讲解后,毅然选择拒绝。
        1.2以虚拟游戏的方式增强学习趣味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依旧有着较强的活泼、好动的天性,“玩心”仍然比较重,对游戏活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参与诉求;同时,由于现代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初中生都已早早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戏,甚至会因沉迷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针对这种现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与其靠空洞的语言一味“堵塞”,不如干脆以虚拟游戏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对不利因素的有利转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终端计算机设备,下载或制作简单的互动虚拟游戏,在游戏中模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反映效果和应用空间的场景,并以此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性学习,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从而达成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双重目的。
        例如对于《生活需要法律》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借助Flash软件制作简单的推进式游戏,在游戏中设置若干具体的主题场景,诸如:家里遭遇重大变故,父母勒令辍学,把钱省给弟弟读书用,我该怎么办;我去饭店用餐,结账所要发票时店员称要发票得多付20元,我该怎么做;等等。在学生通过替主角选择合适的答语或行为时,游戏会根据选项的不同而触发不同的场景与剧情,并最终导致不同的结局,每个结局还可以附加上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文字陈述或语音播放。
        2.重视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角色互换教学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始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被动局面。初中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追求于借助一定平台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独特能力,且对以成人身份参与的活动通常会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较少或难度较低的课程,将本课具体的教学任务暂时交由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完成,自己则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总结者的角色,帮助担任讲解者的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联和结论的得出,同时鼓励听课学生以积极发问的方式和讲课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平等、轻松的学习体验,既能客观促使讲课学生对课内知识做自发性的梳理与消化,也能让听课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真实、活跃,从更深层次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于《男生女生》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提前布置下相关任务,选择一名或若干名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讲一讲自己对于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一些看法;教师则要鼓励其他学生提出类似于“对异性产生好感怎么办”、“‘早恋’到底算不算‘恋’”之类的具体性问题,并帮助“小老师”予以解答。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充分总结本课中的知识要点,同时对“小老师”和听课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必要肯定。
        2.2对课本剧的应用
        知识的最终价值在于还原于生活并指导于生活,这同样也是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所在。初中生对于学习意义大小的评价比较简单,一是要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效力;而则是要看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度。结合以上两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本剧这种形式的执行价值,在尊重学生意愿并保证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自由结组并编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课本剧,通过场景布置、情节设置与人物刻画的方式将知识内容灵活而生动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激发学生学习趣味的基础上丰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知和深层理解,引导学生从更加真实的角度出发完成对理论性知识的解读与把握。
        例如在讲授《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鼓励学生通过课本剧还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场景,比如:在商场买到假货,商家拒绝退货,自己该如何维权;发现朋友偷来了一辆别人的自行车,朋友要求自己保密,自己该如何处理;等等。学生要在剧中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白和肢体表演推动情节发展,并要时刻注意对有关知识内容的体现。观众还可在表演结束后和演员进行互动,就剧中人物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看看能不能在结合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3.重视对社会教学资源的引入
        3.1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理解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囿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所能呈现的知识应用条件非常有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应用和检验仍然要在社会环境下才能实现。在很多人看来,户外实践更多的是自然学科的“专利”,其实社会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借助社会中的人文场景和人际关系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效力体现和价值展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保证课堂基本教学成果的前提下,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在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当中切实感受到课内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方式。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还能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的精神塑造产生长效影响,引导学生在其中自发地形成朴素道德和责任认知,为之后进一步优化课内知识学习效果提供必备的经历基础。
        比如在完成《法律保障生活》这一部分内容的基本讲解后,教师可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来到社区或公园进行义务普法宣传,也可利用国家宪法日等契机带领学生到公共剧场表演宪法宣传节目;在条件允许并取得有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帮助居委会工作人员处理居民日常纠纷,抑或来到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中心等单位作旁听生、见习小助理,等等。
        3.2突出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作用
        在大多数初中生眼中,课本知识的表现效力和感染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缺乏和自己情感体验与主观认知的血肉联系,更缺少以人类共情心理为基础的情绪调动和精神认同。基于这一现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堂中灵活而大量地引入具体的人、事实例,积极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道德榜样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以具有真实存在感的人和事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形象化标尺,引导学生在了解这些人物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情感共鸣,进而在精神层面树立起学生规范行为、追求先进的内在认知,将课堂教学的规范、引导效力内化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矫正的主观诉求。
        例如对于《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进行课内讲解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纪录片《世纪雷锋》,带领学生了解雷锋在集体的关怀下成长、进步而后又为集体服务的实际,领略雷锋鲜明的集体主义思想情怀;或者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肝胆相照、吴越同舟、和衷共济、煮粥焚须等成语的典故及有关人物事迹的书籍,感悟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的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悠久传承。又例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成功控制自我情绪的事例,如“林肯的回信”、“吕蒙的‘忍’字书”等等,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情绪对个人的影响及控制个人情绪的重要意义。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研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体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道德水平。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樊碧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3):73-74.
[2]杨世泉. 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 商情,2021(16):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