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   作者:袁艳蓉
[导读]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新人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愈加重要。本文旨在厘清文化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即充分利用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两个抓手,不断渗透、提升小学生文化意识水平。

深圳市龙华区民治小学 袁艳蓉 518000

摘要: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新人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愈加重要。本文旨在厘清文化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即充分利用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两个抓手,不断渗透、提升小学生文化意识水平。
关键词: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进步而发展的。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同而又各有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命题的推进,外语教学的课程总目标更新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提出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培养维度。因此,文化意识研究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的演变史
        在教育部颁发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文化意识的界定是: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①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②。主要体现出跨文化知识学习、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大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文化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次进行了调整。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③
        纵观国家英语课标中对于文化意识的概念和内涵解析的逐步明确与深入,以及与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对教师的英语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英语教学中,依托于语言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外优秀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在参与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中,理解其内涵,比较其异同,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由此提升文化修养,构建积极的情感态度,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法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作为其他重要的实施路径。
        (一)守好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
        1.深挖教材文化底蕴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现行英语教材都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 因此不论哪套教材都包含了相应的文化知识。但存在零星、不完整的情况,没有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为例,其文化意识渗透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姓名、称呼与问候;饮食、起居与习俗;中外经典故事与寓言;节假日与体育运动;天气、地理与科普知识;国家、语言与标志性建筑等。
        2.创设单元整体主题情境
        以单元为整体,深入解读文本,确定主题意义,是有效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确定主题,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主题情境,在情境中挖掘文化信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整体推进中加深文化理解;创设真实语言情境,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文化意识。④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中的综合人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人生经历、品格修养等10种。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单元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聚焦和丰富。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每册12个单元,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为一个主题,且按照年级的升高,各主题逐步递进、螺旋上升。这为话题的组织和延伸提供了较好的台阶式框架,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复现中不断学习新知与锻炼能力。教师还可以围绕一种主题,按照横向、纵向等各种路线挑选相关主题单元,组成新的学习模块。
        3.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才能让文化深植心中。


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表演,如: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外出就餐点餐时的内容,教师可依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点餐用语、就餐礼仪、西餐食谱及顺序、结账小费等多种内容,尽量准备实物给孩子们实际操作,让学习不限于书本知识,让文化对比更为直观强烈。小组合作演示是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自行分配任务,搜索资源,制作报告,合作展示。如深圳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中,有各国儿童节的简单描述。教师即可设置项目式学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各国儿童节资料,并进行组间交流展示。同样的方法还可以适用于中西方节日、各国重要城市等。学生合作探究、真实交际、深度参与的学习形式,比起单纯的讲授式更为深刻。
        (二)打好组合拳——课外活动中文化意识培养
        课堂的40分钟十分有限,课外才是一个更为广阔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课内更富有吸引力。课外氛围若是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空,创设利有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1.校园环境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熏染
        校园文化、班级文化都应是英语文化的落脚点。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双语标语、提示语,可设置专门的英语广播节目,和专门的英语绘本阅读区域。教师可在教室内设置“English Corner”,进行英语文化展览及文化宣传等。让学生来担任主角,设计标语,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作品。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2.主题活动中的英语文化意识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举办主题英语活动。如:生日聚会、跳蚤市场、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如:教师可以为同一个月生日的孩子举办生日聚会,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组织聚会,如何邀请嘉宾,如何准备,如何待客,如何对待礼物等一系列西方礼仪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感知,同时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又如在讲授中西方节日时,可以开展Most popular festival的评比活动,让孩子们选择喜爱的节日,演示习俗,并说明喜爱理由。以此还可以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 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辩证看待事物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竞赛活动中的英语文化意识普及
        教师可定期举办各种英语文化竞赛活动,如:英语百事通评选——以具体情境为题,让学生选择如何说,如何做;英语俗语大王——谁懂的英语俗语多;英语连连看——将国家名、国旗、城市名或者伟大人物进行连线匹配……这些竞赛活动,即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又能让英语文化知识趣味性的融于学习之中。
        4.课外阅读中的英语文化意识浸润
        课外阅读应该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和促进,是课内学习的延续。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受知识水平局限,应更多考虑作为教材延伸形式出现,材料要有其发展性,体裁要注意多样化,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注意所选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浅易的内容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兴趣;较难的内容便于启发思维,补充知识。教师还应训练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了解作者,了解背景,如何读图,遇到生词怎么办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
        总之,文化意识来源于生活世界。教师应尽可能的让文化意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连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水平上体验、参与、习得,从而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价值判断力和正确行动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复兴、改变人类命运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④王伟.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9(9):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